没有大场面的《绿皮书》凭借不同程度的冲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奖,并获得高分(豆瓣8.9、imdb8.3)。
(由于分为上下篇,若有小伙伴没看第一篇的可以先去观看第一篇的文章哦~)
虽然他住在一座华丽的城堡里,但他不得不忍受孤独。他很有天赋,但在白人眼中,他只是弹钢琴来展示白人优雅的工具。社会底层遭受物质折磨,精神折磨
“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甚至不够男性,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一句让托尼说不出话来的台词,以及每晚一瓶威士忌,都在诉说雪莉无尽的痛苦。
该剧是影片的第二个转折点,接下来是第三幕,任务是解决关系冲突。
解决办法仍然是非暴力的。餐馆的表演标志着托尼开始理解和认识雪莉。
人们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敢迈出第一步。
当他们试图利用彼此的方式时,相互理解并不难。
③民族冲突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与关系冲突一样,民族冲突也是由于两种甚至多种观点的对立而形成的。
《绿皮书》最明显的是种族主义和黑人群体之间的种族冲突(反歧视)。
冲突发生在托尼和雪莉旅行期间,并在第三幕伯明翰圣诞音乐会上爆发。
雪莉因为是黑人而被拒绝进入餐馆。
尽管阻止他入境不一定是种族主义,但毫无疑问,是种族主义势力在阻止他。
事实上,绿皮书中有一条暗线。雪莉南巡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
他和肯尼迪这对兄弟,为了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好而努力着。当上总统的肯尼迪向国会提出了赋予黑人公平权利的法案,他自己则南下巡回,希望用自己的才能熄灭种族歧视的火焰。
但如果托尼不打几次,雪莉就无法结束巡回赛。
夏利从充满希望到失望,他心里都有不满。
最后,也许有人会想,到底做了什么。
因为是最后一次,所以才要动真格的。
如果不能完成本应改变人种歧视观念的任务,这个行程就没有意义。在“传统”的阻碍下,雪莉作为反歧视的力量决不妥协,也不在乎金钱的损失。因为赚钱本来就不是目的。
如果能破例进入餐厅,就是美国南方的伟大进步。目的是迈出历史性的一步,这将对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产生影响。
族群的冲突似乎到最后也没能得到解决,但雪莉的暗流却确实是不了了之。经过此次巡回,种族主义和反歧视的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
夏利不是主角,背景中的部落冲突并不重要。
虽然影片把集体冲突的问题放在了角色身上,但托尼是全片的灵*人物。他是白人,起初讨厌黑人。和雪莉交往,看了南方的规则后,他意识到歧视这件事情才是最恶心的。
于是,族群冲突在Tony的身上得到了化解。
而他和Shirley的“跨种族”友谊,就是冲突解决所得到的一个结果。
不要凭借衣着判断一个人。——《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