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94年尼克松逝世,死前后悔中美建交我 [复制链接]

1#

年,尼克松逝世,临终前他后悔推动中美建交,感叹: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什么在死前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01上任前的敌对态度

纵观尼克松的一生,从律师到美国总统,他最大的特点便是政治嗅觉敏锐,尤其擅长审时度势,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中争取利益最大化。

朝鲜战争后,中美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此后历任美国总统都奉行的是对华强硬政策,直到尼克松上台后,这种形势才得到扭转。

但尼克松起初并非一个“亲华派”,相反,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色中国反对者。

当他第一次参选议员的时候,在被问到是否同意中国股加入联合国的时候,他脱口而出:不同意!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反华思想让他对这种问题无需思考便有了答案。

在当时的美国,反华俨然成了政治正确,大环境如此,尼克松作为一个意图从政的人自然深知国情和民意,因此不管他内心真实想法是什么,他都必须在大众前展现出一副“反共斗士”的姿态。

然而,当尼克松最后一路登上总统宝座之后,他突然发现,这种姿态似乎弊大于利,国际形势在变,对华政策却一成不变,他有了破局的念头。

02上任后对华态度转变

刚一上任,他便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不会生活在快快不乐的孤立之中。”

求变之心,颇为急切。在当时冷战的背景下。在全美还是一片对华强硬的呼吁之中,刚一上任的尼克松却主张不孤立中国,一反常态,完全逆国情和民意走。

因为此时更应该考虑的是国际形势而非国内形势,美国此时已经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并且深陷越战泥潭,如果不能和中国缓和形势,美国将要同时面对来自中苏两国的压力,继续这场冷战将极为艰难,内忧外患,孰轻孰重,谁主谁次,这位优秀的政治家心如明镜。

年4月,尼克松宣布解除贸易禁令,放宽对新中国的货币及航运管制,这是一名明显的寻求与中国对话的信号。

而大洋彼岸的那位老人家早已心照不宣,对中美关系向何处去,他远比尼克松要想得早、想得多、想得远,他当即邀请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来中国观礼,用看似轻描淡写和政治无关的一件私事回应了尼克松改善关系的意图。

得到老人家的回应,看到了改善关系的可能性后,尼克松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派基辛格秘密访华,一切谈妥之后,才最终决定访华。

为了访华,这位美国总统在家里练了几个月筷子,足见诚意。

来到中国后,他见到了那位老人家,深深折服于老人家的人格魅力,在回忆录中他曾写到:站在他的面前,我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站在严厉的先生面前那样,我不敢说半句假话,因为它睿智的双眼仿佛要看透我的心底......"

谦卑恭敬之心,溢于言表,可谓情真意切。

尼克松的这次访华之行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让世界变了天,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03晚年对中国的担忧

此后,一批批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从长期的封锁禁运中走了出来,再次和世界关联了起来。

从经济到科教到各行各业,中国用迅猛的发展一次又一次让西方惊叹,硬生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道路,当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西方世界已经由惊叹而转变为深深的危机感。

到了20世纪末,尼克松曾断言:“21世纪的中国可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此时的中国与中美破冰之初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尼克松的心态也早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为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感到担忧,美国的地位在被撼动,而这种局面的开端正是他一手推动的中美破冰之旅,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感慨万千。

中国借着中美破冰吹来的西风,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尼克松心中难免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结。

这位被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前美国总统,之所有前后数次对中国态度的反差,不是因为他反复无常,而是他审时度势,在各个阶段从实际出发作出与之对应的政策,这是一种政治家的敏锐和谋略。

无论尼克松对华的政策和态度如何,无论他在任时和卸任后,他先考虑的自然是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而不可能因为个人喜好推动中美建交。

从这个角度来说,尼克松是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白鹿原:守活寡的冷秋月勾引禽兽不如的公公,却被骂是吃草的畜生

贾平凹第17部长篇出版,尺度比《废都》还大,网友:只有老贾敢写

暂坐:一段中国老男人和俄罗斯少女跨国恋,背后是人性的丑陋不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