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中美俄的关系历史悠久,三方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穿插了整个近现代史。
美俄在苏俄内战结束之前总体上一直是较为友好的关系。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叶卡捷琳娜大帝曾采取措施支持美国独立之战,以削弱英国人的影响范围;~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防止英军进犯阿拉斯加殖民地,俄国将阿拉斯加以低价出售给美国,成为美国扩张主义兴盛的一个客观推动因素。
俄美交易阿拉斯加条约
年日俄战争进入尾声阶段之后,正是美国出面调停,客观上也是对陷入国内危机的俄国的帮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清帝国覆灭之前,中与美、俄关系则呈现中美合作又对抗、中俄对抗的关系。中美的对抗既体现在授予美国特权的《望厦条约》和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之上,又突出在美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入侵之上。而合作也同时存在。美国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派出雇佣军华尔洋枪队支持清政府打击太平天国,并给予清政府其他军事方面的支持,清政府则派出留美学生以学习西方之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俄国则对中国采取了粗暴的政策,其意图实现黄俄罗斯的计划昭然可视。同一时期的俄国持续进犯中国领土,无论是北京条约还是瑷珲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皆是如此。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俄国隐晦地支出将在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俄法为首的小集团与英德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也给清政府长臂舞袖提供了机遇。年日俄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之后,美国从中调解,客观上支持了俄国处理国内危机,也为清政府驱虎吞狼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机遇。
清朝赴美留学幼童
一战爆发期间,俄美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尽管后来俄国沙皇当局在二月革命中崩溃,但美国人依然支持随后建立的临时政府,毕竟美国人在俄国的经济利益不能忽视。苏俄内战爆发后,美国为了维护远东利益,选择出兵远东扶持高尔察克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同时,其在乌克兰支持邓尼金白军,也是对俄美传统盟国关系的重视。美国人为邓尼金输送了包括十万支步枪、万发子弹在内的大量武器援助,还为高尔察克印发了价值十亿卢布的货币,直接派出两个步兵团出兵海参崴和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不过高尔察克的覆灭还是让美国人彻底失去了幻想。
美国干涉军进入海参崴
苏俄/苏联政权消灭白军后,在西方不情不愿的注视下,成为了国际法主体沙俄的继承人。自此之后美苏关系就进入了一种以斗争为主的新格局,但其中仍有二战(~)、苏联末期至俄联邦早期(~)这两个特殊阶段。苏俄内战后,美国及其他列强对红色政权采取敌视政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没有红色大国的一席之地,而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也让美国当局对苏联没有什么好感。而孤立主义又让美国不去插手欧洲事务,也丧失和苏联改善关系的机会,甚至美国国内保守派竟视随后的罗斯福新政是"从gongchandang宣言里抄出来的"。但是,在这一阶段,美国民间同苏联关系十分密切。新经济政策和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大王哈默、汽车大王福特等美国资本在苏俄/苏联布局工业(后者最出名的成果就是高尔基汽车厂),成为了苏俄/苏联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持。同样在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大量采购美国设备,引入美国百余家企业投资,招募美国人才(尤其是工程师),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是美国专业工程师团队艾伯特·卡恩公司的杰作。
美国工程师艾伯特·卡恩
战间期的中苏关系呈现出先合作后斗争的关系,而中美则维持着一种较为冷淡的关系。一战期间,北洋政府虽一度参与欧战、干涉苏俄内战的事宜,但随后就在华盛顿、凡尔赛会议上被美国为首的列强排挤,胜利者没有丝毫权益可言,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管的局面。北伐战争的短暂时间内,中苏保持了紧密的革命联系,苏联元帅布柳赫尔、将领崔可夫等为首的军官团直接参与了对国民革命军的支持,国民党甚至一度申请加入共产国际。其后虽然发生了四一六事变这种恶性事件,但苏联仍以国府为正统。但在年形式统一之后,两国关系全面恶化。南京当局鉴于中东路谈判破裂,主动挑衅,最终演化成中苏兵戎相见的中东路事件,加之新疆军阀借苏联自立,挑战南京,中苏关系一度恶化。
中东路事件中苏联红军缴获东北军旗帜
由于蒋氏政权依赖于亲英美的江浙财团,因此也不会与美国关系过差,甚至在讨论白银问题的伦敦经济会议上,宋子文都能提出顺着美国代表意思的"升值白银不一定有害"的论调,来换取心心念念的援助。当然,随后美国疯狂进购中国白银只换来了中国经济的沉重危机,迫使南京只能进行法币改革。但从中可以看出中美关系之密切。而美国人在抗战开始后纵容日本帝国主义,不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制裁日本,说明了实际上当时美国不可能牺牲自己保全南京政权。只有在二战左右的时间,三国关系才迎来了少有的全面合作时期。欧战开始一段时间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起草《租借法案》,宣布输送装备给抗战中的反法西斯盟国,其中对苏联的援助是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期间苏联将近一半的装甲钢、五分之一产量(架)的飞机、42万辆卡车、多辆拖拉机、43艘登陆艇、28艘驱逐舰,此外大量雷达、铝材、航空燃油也均由美国提供(此处就不一一赘述援助物资类型了),美国的谢尔曼坦克也出现在俄国的大地上。二战中后期前后美国在诺曼底、北非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有力则配合了苏联的全面反击行动。
美国援苏谢尔曼坦克
同样在二战爆发的时间节点附近,中美、中苏关系几乎都是以合作为主,对于中国内部的两个主要政治力量都是如此。这不仅是国际反法西斯大环境的必然,也是当时三国维护利益的恰当选择。苏联在年同民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年派遣了号称"正义之剑"的志愿航空队,并从地勤和装备等方面资助近乎从零重建的中国空军建设,还在年~年给予民国3亿美元低息贷款,更别提年以来输入的大量武器弹药。随后虽然有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存在,但苏联在远东庞大的兵力存在确确实实牵制了实力强劲的日本关东军,而八月风暴行动更是直接敲掉了抗战最后的威胁。
苏联红军打击关东军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前一年,终于摆脱了孤立主义的阴影,在经济上制裁在印度支那和中国扩张的日本,运用租借法案给予中国装备和货币援助,客观帮助了中国。不过,这一段时间,美国等西方列强仍然不愿意引起全面战争。等到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后,美国直接介入抗日战争,著名的陈纳德"飞虎队"、驼峰航线、杜立特航空团均是美国支援的有力论证,除此之外,还有史迪威上校和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留驻南京沟通中美,以巴大维将军为首的一批顾问团还和延安根据地建立了联系,而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希望将其纳入新的世界秩序,认为中国战场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力量。中美苏的有力配合大大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体现了精诚合作的精神。
这种紧密同盟的蜜月期很快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走向瓦解,而美苏也走向了对抗为主,合作为辅的全面冷战,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至于中美、中苏,在年中苏全面破裂之前,则分别是对抗、合作的关系。年到年则是中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交恶的时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又逐渐走向了合作,中苏则陷入长时间的对峙中。冷战结束前夕,中美、中苏关系再次实现易位。没有哪个确切时间点可以确定冷战的爆发,但可以说,年后半年冷战格局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在这个时间点,杜鲁门总统在参考乔治凯南的长篇电报和国务卿艾奇逊、丘吉尔等的影响后,决定干涉希腊危机,在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了杜鲁门主义的诞生。美国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已经表明了美国决定扶持欧洲盟国对抗势力逐渐扩大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同时出现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则承担了对苏经济制裁的人物。美国人认为,西欧战后威望高涨的庞大共产党组织极有可能在和平选举中,借助西欧糜烂的经济形势夺权的可能,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克里姆林宫的指挥。4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联合政府政策随着各方的破坏无疾而终,日丹诺夫的两个阵营理论正式宣告了这项政策的破产。随后,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在政治上与西方对抗。而年第一次柏林危机更是让双方陷入了剑拔弩张的局面。虽然柏林危机以双方妥协为结局,但这也意味着苏联和平外交策略已不再可能。随后苏联出台莫洛托夫计划,成立经互会,在经济上形成与西方的对抗;西方则以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政治军事上制衡社会主义阵营,年,苏联建立了对等的华沙条约组织,实际上标志着冷战格局的正式形成。
第一次柏林危机
而在此期间,中国则逐渐走上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亲苏疏美的道路上。解放战争开始之际,苏联仍然承认南京为正统,希望中共参加联合政府,争取和平统一,但苏联依然在东北帮助中共接管大城市,客观上仍是对中国的帮助。而美国虽然极力促成国共和谈,但在南京破坏和平,掀起内战之际公然站台,不仅给予国军武器装备援助,还协助其改编日伪军、运输部队,乃至于直接出兵帮助占领主要城市,西太平洋舰队始终游弋在中国海上。一方面是积极中立,另一方面是助纣为虐,日后新中国的态度可想而知。这种态度体现在,毛主席虽然指示可以同英美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联系,但也认为西方的承认并非是必要的。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便承认新中国,并在年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中给予了新中国有力的支持,而美国则因为新中国力行破除帝国主义特权的行为敬而远之。随后在朝鲜半岛的大规模战争更是让这种局面彻底固定下来,一方面是美国的干涉内政、制裁封锁,另一方面是苏联提供个工业援助项目,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
中苏蜜月期海报
年赫鲁晓夫在苏联政治斗争中获胜后,在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同时,提出了"和平共处"路线和重视选举而非暴力革命路线的观点,力求两大阵营共同主宰世界秩序。苏联积极促成的维也纳四国首脑会晤和第一期核不扩散条约就是其思想的产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和平共处正是为了让苏联更好地与美国对抗,争霸世界。事实也证明了美苏关系仍在交恶阶段。年第二次柏林危机、年古巴导弹危机和美苏在中东非洲实行的代理人竞争策略,以及美苏在核武器领域掀起的疯狂竞赛都是美苏对抗的体现。
讽刺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同样也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关系既达到了顶点,又逐步走向了破裂的结局。赫鲁晓夫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引发了中苏理论斗争,对国际共运的领导权争夺开始了。此外,赫鲁晓夫当局在联合舰队事件、长波电台事件、新疆侨民事件上暴露出来的大国沙文主义也让新中国对此充满戒心。于是,苏联方面最终一言不合撤走了所有专家,拒绝继续提供资料,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在年出现大分裂,中苏关系彻底决裂。年勃列日涅夫掌权后,继承了赫鲁晓夫时代的外交政策,打着缓和的幌子,进行与美国的争霸竞赛。年尼克松同勃列日涅夫的会晤是缓和的一个缩影,会晤达成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其重要成果,其后卡特时代的《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条约》继承了这一点。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也是缓和的体现。缓和的幌子之下,苏联借助石油出口的巨大利润,继续扩充常备军事力量,积极对外扶持代理人,结果就是在安哥拉、中美洲、中南半岛、非洲之角、中东燃起了战火,与美国的代理人形成了激烈对抗。"缓和"的幌子在年阿富汗战争后彻底撕碎,美苏进入了短暂的完全对抗状态。尤其是在里根上台后,美国与西方盟国严厉制裁苏联,并试图通过"战略防御计划",舰队计划"等扩军计划在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
关于战略防御计划的漫画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前半部分陷入了两只拳头出击的境地。一方面,勃列日涅夫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边境冲突不断,他还唆使仆从国挑衅,造成了中苏关系持续紧张;另一方面,中方在越南战争中与美国的明争暗斗,和西方世界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也让中美难以走到一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对苏联守势的失利选择与中国和解。年,尼克松总统在之前基辛格的试探后,开展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破冰之旅。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八十年代后,中美甚至进行了武器装备方面的交流,美国甚至在此期间组建了一支由歼7编队,而中方也通过短暂的窗口期窥见到了美国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但全面对抗的局势随着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发生改变,美苏(俄)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合作时期,中苏(俄)则再次走向了长久的合作时期,中美却又一次滑向了对抗。戈尔巴乔夫采取的合理够用国防战略、新思维思想、市场化、自由化改革无疑得到了美国方面的认可,美苏在这一阶段达成了诸如结束阿富汗战争、中程导弹条约、共同制约伊拉克之类的成果
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与美国精诚合作,希望得到后者经济援助以及国家安全保障,甚至一度就入北约问题与美国积极讨论。虽然美国确实对俄罗斯休克疗法、自由化改革有所帮助,但北约东扩和美国穷兵黩武、丝毫不顾俄罗斯利益的行径让短暂的蜜月期在年土崩瓦解,这一年,北约空袭南联盟,而俄罗斯则参与了居中调停,俄罗斯转向了更为务实的"双头鹰外交"。美俄蜜月期的结束说明,一意追求霸权主义地位的美国和西方阵营不会对俄罗斯政权进行根本上的合作,双方的国家利益冲突终究是难以弥合的。这一点在千禧年得到了证实。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政府决定对塔利班发动打击,俄罗斯虽然积极与美国进行反恐合作,但后者侵犯俄罗斯利益的行径足以证明这一点。
9.11事件带给美国外交策略转型
认清现实的俄罗斯选择积极与中国和第三世界合作,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年间,俄罗斯通过石油涨价实现了经济恢复,并逐步完成了一些苏联末期的军事计划。亲英美的梅德韦杰夫实行的新外交策略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美俄还是不能实现完全合作。普京再次执政后,美俄进行了新的战略博弈,如叙利亚内战、年东乌克兰危机等。叙利亚内战以俄罗斯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成功的战略目标,东乌克兰危机虽然以俄罗斯扶持顿巴斯两个独立政权和吞并克里米亚为结束,但也为俄罗斯乌克兰的和解埋下失败的伏笔,乌克兰高层再无与俄的合作派,北约也找到了理由介入乌克兰局势。
如果说奥巴马还有意愿同俄罗斯改善关系,那么特朗普时代则彻底葬送了这种幻想。特朗普政府废除中导条约、退出伊核协议谈判等等行径无疑是大棒政策的体现,而美国和西方持续对俄制裁则是大棒政策的底色。这一时期所谓的美俄关系改善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效力。拜登政府继续了这一外交政策,依然对俄罗斯极限施压,北约在俄罗斯家门口的挑衅有增无减,双方的对峙已成为家常。而普京政府由于已经无法推行与乌克兰合作的政策,只能选择特别军事行动这种下下策,而俄乌战争则是冷战后美俄关系持续恶化的最终产物。如今,乌克兰已彻底绑上了美国的战车,俄军目前的颓势与其息息相关,而芬兰和东欧国家的新动态则让俄罗斯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俄仍有基本的默契,双方仍争取将冲突限定在可承受范围内,具体体现在拜登政府批判乌克兰政府试图将战争燃烧到俄罗斯本土的计划。
特别军事行动是俄罗斯的下下策
再来看看中苏(俄)关系的进展。年戈尔巴乔夫不仅提出了同西方合作的观点,而且也表示出了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想法,这也是十年来正常化谈判的结果。彼时中国正实行无敌国、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想法显然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毕竟,中国领导人也不希望长期背负北方庞大的军事压力。年5月,双方国家元首展开高级会晤,并达成了《中苏联合公报》。公报中,双方宣布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就柬埔寨问题、中苏边境问题、蒙古苏联驻军问题等达成了一致,开展了外交经济等全方面的合作。苏联解体后,历任俄罗斯领导人都秉持务实理念,持续与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在普京上台之后,中俄之间已然越走越近。年,俄罗斯作为创始成员国与中国共同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酝酿出了一带一路计划的土壤,成为中国投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旗帜,对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造成重大冲击。
而一年一度的东方军演,中方或明或暗支持俄罗斯的外交立场,以及中俄武器装备的大交流,都是合作的有力体现。这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中美关系在美国单方面破坏下急转直下。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工业建设需求的激增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体现在私家车保有量提升等),需要外界能源持久稳定的输出,所以就需要与能源输出大户进行有效合作。
中美的关系则在冷战后逐渐恶化,但这种恶化中也保持着合作的基调,当然目前合作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年海峡危机、年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空袭,都是克林顿当局推行霸权主义的体现,当然克林顿也是比较清醒的,在他任内也通过了不少促进中美经贸利好的法案,每次惹事之后总要采取一番姿态。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空袭我大使馆
随后的小布什当局做法更甚一步,其任内发生了恶劣的"南海撞机"事件,安排中国入WTO也是对中设的套路,小布什本人当选前更是承诺采取对华强硬态度。当然,小布什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转变了态度,不仅力排众议宣布将同中国改善关系,而且还亲自前往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中国男篮比赛,在当时西方的仇中环境中堪称变革性的举动。奥巴马时代仍然延续了前任领导人的基本政策,既对华继续排挤打压,又要高举合作的基调。前者体现在奥巴马执行亚太再平衡政策,教唆亚洲盟友排华反华,同时开展TPP协定谈判,意图建立美国与亚洲盟友更紧密的联系。奥巴马在其回忆录中也提到说,“如果有哪个国家可能在全球舞台上挑战美国的优先地位,那就是中国。”后者则体现在。同样,奥巴马的合作姿态也是出于其希望早日摆脱次贷危机,并通过贸易合作保护国内劳动权益的目的。不管怎么说,奥巴马时代确实为中美僵局做出了铺垫,毕竟,安倍内阁就是在奥巴马任期内逐步走向日本正常国家化的。
到了特朗普时代,中美对抗的色彩就更加浓烈了。虽然特朗普确实尝试过改善关系,其个人也并不讨厌中国,然而特朗普当局掀起大规模贸易战,加大干涉中国内政力度,挥舞舆论攻击大棒,无疑使前任的合作信任挥霍殆尽。很显然,这和美国持续疲软的经济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息息相关,美国资本集团需要更强硬的手段转移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特朗普无疑是很好的人选。虽然特朗普黯然离场,可是民主党扶持的新代理人拜登也秉承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仍旧继续擦枪走火。拜登当局继续对华展开一系列舆论攻击,还纵容一干中高层政客公然赴台,对亚太盟友的支持力度也是进一步提高,美英澳联合核潜艇部队便是一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美国仍然会采取这种恶化态势的举动,不断试探中国底线。
解放军加快建设是中美交恶的必然
那么,是什么主导并影响了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变动呢?
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冲突。美国在资本财团和军工复合体的影响下,总是要设法扩展畅通无阻的全球自由市场,获取空前的经济利益,自然会设法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力量,联合敌人的敌人,软硬兼施,因此美国才会支持日后成为自己隐患的伊斯兰武装,才会实现破冰之旅。而俄罗斯在帝国时代与美国没有大的利害冲突,也需要美国撑腰制约英国和日本势力;到了苏联时代则是出于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才会争取与美国的合作换取和平环境,并将东欧地区作为亲苏的缓冲地带。当苏联基于传统大国利益分配的和平希望破灭后,双方才走上了冷战的道路,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维持住对缓冲地带的控制力。苏联解体后,现代俄罗斯国家仍然是以保障本国生存发展为根本利益,在这种诉求的指引下不得不面向东方。当这些难以调和的国家利益冲突下,才会引发一系列棘手的地区性问题。
此外,国家文化思维、意识形态差异,乃至于领导人政策,也是引发大三角关系变化的原因。美国自建国以后不久,树立了昭昭天命的社会思潮,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演化,而门罗主义式的霸权思想是其体现,影响了历代美国领导人的决策。只不过,在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手中,可能会表现为比较理智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短视且缺乏政治经验的领导人手中则会破坏大三角存在的根基。在美国学者哈兰·K·厄尔曼看来,二战之后的大多数美国决策者都属于后者,这也是美国在每一次战争中铩羽而归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苏联政权也有着比较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这种被称作思想自伊凡雷帝自立为沙皇,并着力向东西扩张就早已存在。沙皇俄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会对华采取野蛮政策,才会与美国保持合作对抗欧洲的传统敌人。而到了苏联时代,斯大林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带有大国沙文主义色彩的手段,但是总体上依然属于特殊时期社会主义外交的正常表现。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对外政策转向意识形态包装下的霸权主义政策,到勃列日涅夫主义成型时达到登峰造极。如果说斯大林时期多数情况下能保持外交理智,那么修正主义的苏联领导人们则是用一次次的破坏性决策断绝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退路。冷战后俄罗斯再次拾起了沙皇时代的遗产,竭力控制势力范围内的国家,运用有限国力投入维护大国尊严的行动中。只不过,在当今俄罗斯面临颓势的背景下,普京的一系列保守外交行动能否维护本来希望维护的利益,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