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财富分布不均,揭秘背后的文化密码 [复制链接]

1#

现在地球分为五大洲,有70多亿人口。截止年,世界上有个国家和地区,国家有个。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确实非常不均衡。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和经济强国。

世界国家分布图

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在人口广大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有29个。亚、非、拉美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非常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曾经在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世界里领先世界经济发展,为什么在明清之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旨在与大家探讨这经济发展不平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宗教版图与经济版图的惊人重合

对比一下世界宗教版图与世界经济分布版图,你会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重合之处。那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而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西亚地区靠石油除外)已经缺乏宗教信仰的区域,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世界宗教分布图世界各国经济分布图

这种巧合如果只是发生在一两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似乎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在如此多的地区重合,其背后就是有着一种必然联系了。

发现这个突破点后,我们还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到底是宗教的发展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还是经济发展促进了宗教发展?是基督教本身就是富人参加的宗教,还是因为信仰基督教后而发财致富呢?还有就是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本身就是不富裕的人群,还是因为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后而变穷了呢?

二、马克斯·韦伯破解了这一困扰世界的奥秘

20世纪初期,一位来自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他与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他通过长期对欧洲宗教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在他的博士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新教徒的生活伦理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基督教新教的传播甚至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认为,基督教新教所倡导的“入世修行”、“天职观”和“禁欲观”等基本信念,直接催生了“敬业”、“契约精神”和“惜时如金”等为代表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并且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孕育了一大批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现代企业家,比如摩根、福特、卡内基、洛克菲勒等,他们在“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引导下,创造了标准石油、摩根大通、福特汽车、美国钢铁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这些企业之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1、“入世修行”的新教思想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观念

传统的基督教理论认为教徒应该远离尘世,潜心修行、清心寡欲,多读圣经,死后才可以进入天堂。成为上帝的优秀子民与你在人世间的世俗成就没有关系,所以你想死后升入天堂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一个远离城市的修道院修行。

传统基督徒的清修生活

所以传统的基督徒都不愿意从事世俗的工作,甚至是鄙视从事世俗工作的人。结果那些最优秀的人都去修道院修行了,社会经济肯定受到影响。事实上也证明在传统基督教盛行的南欧地区也就是后来欧债危机发生的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而基督教新教改变了传统的“避世修行”的观念为“入世修行”。新教认为,上帝并不是原来那样约定的,努力工作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预定好的,后世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是上帝挑选好的优秀选民,是未来可以进入天堂的人选。

新教的思想彻底改变人们对劳动的观念,很多优秀的人开始进入各个行业。在新教普及的地区,经济都迅速发展起来。美国南北地区经济的巨大差异给与了最好的证明,经过年的时间发展,美国北方原来非常落后的地方经济远远超过了南方。是新教的入世修行思想唤起了北方人们的劳动创业热情。

2、“天职观”消除了行业歧视,培育了“工匠”精神

如果说“入世修行”仅仅是唤起了人们的劳动热情,而“天职观”则是消除了人们之间的行业歧视,带动了劳动人工的这一工业化社会必须的条件。

新教思想认为人们的工作都是上帝分配的天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上帝的优秀选民。所以各个行业的人群开始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农民负责种好庄家,牧民负责养好牲畜,工匠负责做好自己的手工产品。

这样经过几代人的持续专注钻研,欧洲产生了很多著名的家族企业,他们的规模都不大,但是都非常专业,其中包括瑞士名表、德国汽车等等,这些企业传承了几百年都兴盛不衰,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称道的“工匠精神”。

瑞士名表工业

经过这样几代人专注于自己的行业,逐步形成了社会分工,为后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你要问我们的近邻日本不信奉基督教新教,为什么也会产生丰田、松下、东芝等知名企业。因为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类似天职观的文化,叫各安其分。具体说就是各个阶层和行业,都要安守自己的本分。武士要认真习武,农民要种好土地,工匠要练就熟练的工艺。日本虽然也与中国一样有阶层区分,但是并没有三教九流的概念,就是这样安于本职的思想使日本可以在近代迅速融入西方经济和文化,成为亚洲强国。

享誉世界的丰田制造

3、“契约精神”保障了市场的稳定发展

新教思想中上帝与子民的约定,成为后来西方社会“契约精神”的基础思想。上帝与人之间都要约定,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更是要有约定。西方社会养成了遵守契约的习惯,而每一个市场经济行为的实施都是依靠契约精神为纽带的。契约精神的约定也促使品牌的确立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这些英雄般的企业家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

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

他的目标是为了找出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不过与当时许多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家不同的是,韦伯最初并没有打算衡量和评断东西方两者的优劣;他希望专注于研究并解释西方文化特殊之处。在他的研究分析里,韦伯指出卡尔文主义(或者更广泛的—基督教)宗教理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他也指出这并非促成发展唯一的因素。其它重要的因素还包括了理性主义对于科学的追求、加上数学的科学统计、法律学、以及对于政府行政理性的系统化、和经济上的企业。最后,依据韦伯的看法,宗教社会学是那些让西方文明突出于其它文明之外的重要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开始突显而出。

韦伯指出儒教对于许多民间教派的信仰展现相当宽容的态度,而从没有试着将他们统一为单独的宗教教义。儒教教导人们要顺着这个世界进行调整和修正。“高等”的人们(知识分子)应该避免追求财富(虽然没有贬低财富本身),也因此,中国变成了一个担任公务员比商人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更高利益的国家。

韦伯的研究指出了中国社会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缺陷现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1、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对劳动歧视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孟子的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的理论更是成为这一突出代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劳动的歧视直接反应在对劳动的态度上,中国人民一直以“勤劳”自居,我们不否则这一观点。但是中国老百姓的勤劳多半是迫于生计,而不是欧洲清教徒对劳动的热爱。清教徒的热爱劳动创作了高效率,而中国普通百姓抱着功利的态度的工作无法专注于工作本身,从而无法高效积累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畸形的职业观一直在现代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建国初期“干一行爱一行”那个特殊时期是个例外。

2、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职业歧视

古代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以读书考取功名为官为荣,以劳动为耻。也就是韦伯所说的高等人进入政府做公务员比经商踊跃。在中国人心目中,从来没有平等的职业观,而是根据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分为“三教九流”,处于末流的人会感觉没有面子。那个时候哪怕是落魄的贵族也不愿意与富有的商人家庭联姻。

敦煌壁画中的“三教九流”图

这种职业歧视的最大恶果就是最优秀的人都热衷于读书考取功名,而这种劳动歧视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社会。现在中国最优秀的人都涌向了公务员和企业管理阶层,而大量的研究岗位和操作岗位、技术岗位缺乏人才。

“国考热”依然

很多人都是抱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工作,一旦有机会就往公务员和管理层跑,所有中国社会很难出现西方社会那样的一流的农民、面包师和皮匠。

不建立平等的劳动观念和多渠道的晋升体系,“匠心精神”只能是一种空谈。

3、缺乏诚信信仰

中国的信仰复杂,儒释道合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三大传统信仰。但是中国人的信仰程度与西方的宗教信仰相比又非常淡薄。特别是经历了文革的思想洗涤后,这种对传统思想的信仰更加淡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战争年代相比,也差了很多。相反对金钱的崇拜却越发强烈。

没有信仰,导致了缺乏敬畏,缺失自我约束。反映在经济活动中,就是缺失诚信,加上利益的驱使,很多变得没有底线,于是就出现了毒奶粉、毒胶囊、地沟油等恶性事件。

震惊中外的“毒奶粉”事件

诚信缺失直接导致市场关心难以确立,经济活动难以顺利进行。缺乏诚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层出不穷,也导致了中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当然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还有很多因素,但是不得不成为文化方面的天生缺陷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在当代依然严重存在。

依据韦伯的说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两种广泛但彼此排斥的文化,两者都试着依据某种终极的宗教信仰设计人类生活。两者都鼓励造福社会和自我控制、也都能与财富的累积相并存。然而,儒教的目标是取得并保存“一种文化的地位”并且以之作为手段来适应这个世界,强调教化与遵守社会伦理。相反的新教则创造和利用“上帝的工具”,创造一群能够服侍上帝的人。这样强烈的信仰和热情的行动则被儒教的美学价值观念所排斥。因此,韦伯主张这种在精神上的差异便是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发展繁荣、却迟迟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在现当代,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在经济上取得了繁荣,而这些地区是具有儒家价值观的社会。东亚地区的成功,和基督教没有关系。包括在欧洲大陆一些不信仰新教的国家,经济后来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因此,表面看来马克斯·韦伯关于基督新教伦理和经济发展的理论似乎与事实相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斯·韦伯研究中的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形成初期的所扮演的“火车扳道工”角色,它为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儒家思想所提出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和遵守社会秩序的观念还是非常有益于社会发展的。

我们要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全盘接受和全部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

1、马克斯·韦伯(Max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3、王祥伍、黄健江,《企业文化的逻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