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老龄化挑战2035年劳动人口减少47 [复制链接]

1#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银发财经

老龄化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少,会陷入长期的缺工荒吗?

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矛盾:劳动力供给收缩与养老需求快速上升

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一个不断强化的核心特征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少。

根据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数据,中国0-64岁人口(承担社会劳动的主力年龄段)在年达到顶点9.34亿后,便进入长期下降的态势。而且在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至年时仅为7.7亿人,比年减少1.64亿人。

还有学者对未来的劳动人口做了更为细致的测算,结合每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参与率,得出年中国的劳动人口为7.43亿,比00年减少万人;年中国的劳动人口为6.66亿,比00年减少1.4亿(朱勤,《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劳动供给与消费模式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老龄化时代,劳动人口减少的同时,由于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其养老需求亦将快速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势必同步扩大。

有学者对未来中国养老服务的劳动力需求做了测算。先看第一种,根据未来老年人口数量、不同老人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和服务时间、相关服务的市场价格(以年价格为基础)进行测算,得到03年和年两个时间点,中国所有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总需求费用。根据该项研究,03年的潜在需求(指失能老人对服务的总需求)为亿元,有效需求(指失能老人对服务具有购买力的总需求)为亿元,年的潜在需求为亿元,有效需求为16亿元。(胡宏伟、李延宇、张澜,《中国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估与预测》,《中国人口科学》年第3期)

如果将该研究中的货币化需求换算成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以00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为准),则03年所有失能老人护理服务需要的劳动力为万人(潜在需求)或万人(有效需求),年为万人(潜在需求)或万人有效需求)。

第二种测算将健康老人的养老需求也涵括在内,先计算出各个时间点所有老人养老需求所需的总服务时长,再以8小时工作制换算成劳动力需求,预测年的劳动力需求为万人,比00年的55万人增长万人,年的劳动力需求为万人,比00年增长万人。(朱雅丽、张增鑫,《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转移与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预测》,《中国人口科学》年第期)如果年的老年照料劳动力需求真的达到万人,将占到年劳动人口(6.66亿)的8%,届时老年照料或许成为对人力需求最大的行业。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劳动人口总体上不断下降,未来是否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甚至长期缺工荒的状况?

机器人替代:解决老龄化时代的劳动力难题

只要中国的科技在发展,产业在向高端转型,未来就无需对老龄化时代下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将造成劳动力不足、进而拖累经济社会发展而过度担忧。

分析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一路下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路上升,符合现代经济条件下农业就业比重低、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年达到顶点后开始逐渐下降。

我们都知道,同时期中国的制造业仍在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正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技术加速推广渗透,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在提高,而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在降低。

而且随着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的普及渗透程度越来越高,未来中国的制造业有可能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美国有一项研究支出,~年,每千人中增加一个机器人,就业人口就会降低0.18%~0.34%。如果中国未来加速普及机器人,劳动力短缺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根据牛津大学和花旗银行的预测,未来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对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工作岗位的平均替代率是57%,而中国将会有77%的岗位实现自动化。

从成本来说,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与中国制造业人均工资的差距在不断减小,制造业加快机器人替代正迎来有利时机。同时中国在机器人替代方面有非常大的空间,年中国的机器人保有密度为97台/万人,年时为台/万人,增长了近一倍。但这在全球排名中仅位列第15名,而高居榜首的新加坡拥有台/万人,第二名韩国拥有台/万人。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和韩国同时也是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两个国家,新加坡年底65岁以上老人占总居住人口的13.0%,韩国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5.7%,说明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机器人替代来解决劳动力难题。至于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其机器人保有密度却落后前者,可能是因为日本的制造业大量外流,留在本土的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故机器人保有密度较低。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新加坡和韩国的水平,制造业将空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供给养老服务行业。到时候需要担心的问题不是劳动力是否充足,而是如何建立起养老服务行业的荣誉感、价值感,并给予从业人员一份体面的收入。

另外,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不仅体现在制造业,未来还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服务业。比如逐渐走入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我们手机上接收到的各种推销电话背后的语音机器人,以及通过线上、电话等方式处理各种客户需求的客服机器人。这些服务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未来也会对养老服务人员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减轻后者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

激活3亿低龄老人:一座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

除了机器人替代外,中国未来还有3亿低龄老人,是一座蕴含了巨大社会价值的人力资源宝库。根据联合国人口报告,年时中国总共有4.15亿老人(60岁及以上),其中3.0亿时60-74岁的低龄活力老人。

低龄活力老人的特点是,虽然有各种慢性病,但身体活动能力尚未显著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很低;(城市老人)收入处于社会中等水平,生活负担较轻;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缺少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的参与机会。

如果将3亿低龄活力老人的空闲时间充分调动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

现在各地积极推进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虽然文字规定上以18岁以上人群为服务提供方,但数量庞大、时间充裕的低龄活力老人最终将是主要的志愿服务提供方。

最近北京卫健委和老龄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到,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逐步构建“政府主导、通存通兑、权威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机制。到05年,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0%。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估算:假设一位老人每天志愿服务1小时,全年服务50天,以3亿低龄活力老人计,总志愿服务时长为亿小时;而一名全职工作人员的全年工作时长假定为小时(每天8小时,全年50个工作日),则亿小时的总志愿服务时长相当于3万名全职工作人员,几乎顶得上前文测算的养老服务劳动力需求的大半了。

当然,由于低龄活力老人的体力和技能有限,不能从事专业护理服务,但让他们从事低技能的养老服务工作,仍然可以极大地缓解未来养老需求暴增情形下,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

除了为高龄老人提供低技能养老服务,低龄活力老人还能参与到社会治安巡查(比如著名的”朝阳大妈“)、少儿课后托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充实老后生活的同时更加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从国家战略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积极”,正是以激活这群未来将达到3亿规模之巨的低龄活力老人为主要内容之一。

医疗健康方面,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运动锻炼等各种方式提高低龄活力老人的健康水平,既可以确保他们拥有积极融入社会的健康基础,同时使他们在进入高龄阶段后尽可能地保持自理能力,减少照护需求和家庭、社会负担。

社会参与方面,推动全社会全行业全场景的适老化,降低低龄活力老人融入高科技现代社会的门槛,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发挥能量的无障碍境,提供再就业、志愿服务、养育孙辈的丰富机会。

价值观和社会意识方面,鼓励老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人生价值,变被动躺平式养老为积极参与式适老,弭平消解代际矛盾,鼓励代际之间互担责任、互助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