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纪录片出路6年时间追拍3个孩子,同一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515

原创、深度、格调

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当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所谓公平,也不过是掌握在有话语权的人口中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虽然让人深感绝望和迷茫,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就是现实,贫穷本身并没有多可怕,可怕的是认为自己注定贫穷一生或者是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

清华大学副教授、作家刘瑜曾经在一场公开演讲当中谈到:“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这种恶性竞争是对女性的伤害,对家庭关系的伤害,对教育公平的伤害。”

这番言论乍一听很有道理,我也深感赞同,毕竟寒窗数十年的苦不是白吃的,但当我仔细揣摩这段话我发现,作为清华大学副教授和著名哲学家的女儿,他们的孩子再差又能差到哪里去?

他们孩子出生的起点就是无数人向往的终点。

一群候鸟在天空中掠过,一个小女孩的读书声朗朗响起,这样充满诗意的开场带领着纪录片《出路》缓缓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这部由中国导演郑琼执导、历时6年、追踪三个不同阶层孩子人生轨迹的纪录片,向我们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可怕的从来不是贫困,可怕的是贫困背后的思维模式。

《出路》当中向我们展示了三位不同社会阶层的主人公,整部纪录片没有配乐、旁白和滤镜,只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极其真实地讲述着几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

影片拍摄于-年,记录了同一时代,三个阶层,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甘肃山村里的马百娟一心想读书,到了县城却发现自己跟不上其他小孩的学习进度。她有三个愿望:月赚一千块,买面吃以及修水窖。但一个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即便是这么朴实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最后她在16岁的花样年华嫁给了表哥。

湖北咸宁的徐佳在经历了三次高考之后,终于考上大学找到工作。他的人生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上学、工作、结婚。工作刚签约时,他感到很不安,“就像把自己卖了出去”,他如是说。

北京的艺术生袁晗寒高一休学后,开了自己的酒吧,后来又到德国留学,回国开了自己的艺术公司。她从来不需要担忧温饱的问题,但实际上她充满了疑惑,不断地去解构和建构这个世界,她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三个出生在不同阶层家庭当中的孩子,从极度贫困再到贫困再到富裕,每当镜头来到山村当中小女孩马百娟的时候,看见屏幕当中那个小小的身影背着书包走在空旷无人的山路上,但脸上总是洋溢着希望的笑容,眼角总是含着笑意,我就忍不住鼻子发酸。

纪录片时间不长,仅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长,却将三种截然不同、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人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深感唏嘘和无力。

在影片的最后,关于马百娟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她靠墙站着,和村子里其他几个十几岁的孕妇闲聊天。

这一幕,仿佛从这简短的一瞥当中已经足以洞见马百娟今后漫长的人生,她永远也不会实现去到北京的梦想,也不会知道在北京上班一个月远不止块钱。

观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们是站在上帝视角审视三位主人公的人生,相比较乡村女孩马百娟的生活,纪录片中的富家女袁晗寒家的生活水平起码超越了90%的中国人,在北京有别墅、外婆是北京教委的干部,哪怕是心血来潮在辍学之后想要开个咖啡店,家中也是毫不犹豫地给了她几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

在创业失败之后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去了德国留学,她的人生相信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她完全凭自己喜好而不计成本地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必担心试错成本,总有家庭作为坚强的后盾为她托底。

她潇洒,恣意,可以在德国的街头悠闲,也可以在北京的胡同里自信生长,她的生命中充满了阳光。

袁晗寒父母一直在鼓励女儿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寻找生命中真正热爱的东西,她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命运的不公平我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这部纪录片真实得几乎有些残酷了,社会阶层决定了父母自己的价值观,这又进一步决定了孩子最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比之下,第三位主人公徐佳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有更强的可复制性,他代表着大多数人的阶层,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学校,为了能够将大学录取通知书带到父亲墓前,他经历了三次高考。

尽管毕业之后仍然少不了在人才市场碰壁,在工作上不断受到打击,但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武汉立足了,一切都很平稳。

但哪怕拼尽半生努力仍然碰不到袁晗寒的人生起点,可他确确实实是靠着自己读书的这条路,改变了自己的现状,在三个主角中,他是唯一一个靠着读书改变的人。

可能有些朋友会认为这部纪录片所展现的例子有一些极端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没有马百娟那么贫困,自然也对袁晗寒的阶层难以企及,但这个世界的参差我们不得不承认,就像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马百娟不会愿意16岁就嫁人,徐佳也不会愿意在社会中一次次碰壁。

但更深层的是,徐佳和马百娟最大的区别在于,徐佳的家人以及他自己都是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马百娟的家人却认为读书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

贫穷与富有给我们的人生定下的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也许让穷人和富人从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但这种差距总归不是没有机会减少的,接受教育就是一个机会。可一旦自己放弃这个机会,认为自己再也不能改变,便真的看不到未来了。

-TheEnd-作者

汤米编辑

豪想喝牛奶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美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