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一秒都让所有美国人感到羞耻,卡梅隆前妻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新诊疗共识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5/9106119.html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季来了。

在这个风口浪尖的时刻,不看几部热门影片,还怎么装影迷?

今天就给大家先介绍一部,热热身。

《底特律》,豆瓣7.9分。

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的导演,奥斯卡首位最佳女导演,《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

毕导热衷真实事件改编,这次也不例外。

《底特律》改编自一起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种族冲突事件。

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场骚乱。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政府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强行驱散骚乱者,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绝大多数死者为被警察和官民警卫队射杀的非裔美国人。

今年是该事件爆发50周年,《底特律》选择在此时上映,寓意深刻。

《底特律》不像常规意义上的历史片,三幕叙述看似十分割裂。

当然,毕格罗不走常规的尖锐和大胆,也让她成为好莱坞学院派评委们眼中的宠儿。

影片一开始用动画介绍历史背景。

60年代,美国的种族矛盾激化,在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等地相继爆发多起示威事件。在底特律,大批黑人被限制住在少数的几个街区,而且巡逻的警察都是白人,以暴力执法闻名。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只是幻影。

当然,改变是必然的。

进入第一幕,毕格罗用自己最擅长的纪实风格,给观众重现了当年那场暴乱发生的导火索——

酒吧查封事件。

外边是大批警察向酒吧包围,里面是黑人们在庆祝越战老兵归来。

在自己的街区内暴力执法,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

迅速演变成一场骚乱,事态开始升级。

大规模的黑人围堵警察,底特律进入紧急状态。

黑人们开始投掷石块和砖头,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开始打砸抢烧。

事件逐步扩大化,导致底特律整个城市几乎陷入瘫痪。

当地的州长却选择强硬处理,派出了军方进驻城市内维持治安。

这样错误的决定,更多是由无辜贫民来买单。

小女孩站在窗前,被军人当作狙击手射杀。

小男孩偷食物给重病的母亲,却被追捕的警察开枪打死。

讲完故事背景,导演

他们是“戏剧合唱团”的弗雷德和拉里,本来说好的演出,因为这场骚乱取消了。

错失让唱片公司听到自己的良机,两人非常沮丧。

为躲避骚乱他们进到一个旅馆,之后他们结识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朋友。

谁也没想到,这一夜将是他们一生的噩梦。

同屋一个黑人朋友卡尔拿出一把发令枪,向窗外开了几发。

尽管只是闹着玩的,但因为枪声特别逼真,引起了白人警察的注意。

在这个敏感时期,执法人员个个都是惊弓之鸟,军队选择直接对着旅馆射击开枪。

然后警察冲进旅馆开始抓人。

玩笑事件即将演变成一场惨不忍睹的流血事件,这也是本片最紧张最精彩的部分。

警察头子菲利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者。

他看见逃窜的卡尔,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一枪击毙。

然后在卡尔身旁放下一把刀,造成自卫的假象以摆脱法律的制裁。

随后,菲利普让旅馆所有房客站成一排,称自己只想查出是谁开的枪。

由于卡尔已死,没有人承认。

菲利普就开始肆意侮辱和殴打他们。

仍然没有人承认,菲利普发了狂,决定跟他们玩一场「死亡游戏」。

他将这些黑人挨个拖进房间进行盘问,如果没有结果,他就会对着空处开枪,让被审讯者装死不出声。

出了门,菲利普对外面的人说,他们杀了不招供的人。

这样的威逼有效且残酷。女孩们吓到尖叫失常,男孩们愤怒的拳头在瑟瑟发抖。但是面对拿着枪的警察,所有人都无力反抗。

菲利普挨个审问,甚至教唆同伴们也参与审讯的乐趣。

有个不明真相的同伴不知道他们是假装杀人,所以真的枪毙了一个。

这下子,连死两人,菲利普感到事情已经变了性质。

他决定放了所有人,前提是必须答应不说出整个事件的经过。

拉里选择明哲保身。

但是,弗雷德却严词拒绝。

随后,他被菲利普无情射杀。

逃出后的拉里愤怒地说出真相。

影片一贯继承了毕格罗的纪实风格,最后的结局也压得人喘不过气。

法庭开始审理此案,三个白人警察作为嫌疑人受审。

但是辩护律师却忽略警察犯下的罪行,反而质问黑人证人曾经是否犯下过错,是否入过狱坐过牢,从而让他们的证词失去可信性。

不出所料,三名警察皆因无罪被释放。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历史,毕格罗还原了那个年代的不公。

在旅店那一场50分钟的室内戏,紧张、惊悚,一种强烈的窒息感压过头顶,说不上的恨涌上心头。

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局面?

就像有评论讲道,当公权踏破道德底线,当偏见主导政府部门的抉择。执法部门就会变得跟无法无天的流氓一样,成了对善良世人和弱者的严重威胁。

故事的最后,幸存的乐队成员拉里拒绝摩城唱片公司的签约邀请,他选择去教堂的颂诗班工作。

他说,那晚是他一生的噩梦,他不想再为白人表演。

社会的撕裂,至今都未见弥补。

个人的创伤,一辈子也无法痊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