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钉子户”是怎样炼成的
俗话说,店大欺客,反之,客大欺店。对于央视“春晚”这个大店来说,曾是许多演艺圈人士为出名而千方百计想踏进去的一个“圣殿”。毛阿敏说,她当年就是在春晚上演唱了一曲“思念”后,第二天一觉醒来,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正因如此,每年想挤进春晚这个“大店”,混个脸熟的大有人在。也正因如此,在央视春晚的节目选排之时,依仗“店大”优势的主办单位对演员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都是无人敢吭声的。
当然,世上万事万物都会相互转换转化,借助央视春晚出名的明星在还未成名之时,自然都得看春晚这个“大店”的眼色行事,但一旦成名了,成“腕儿”了,甚至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腕”了,那谁看谁的脸色就不一定了。宋丹丹、范伟在春晚出名后,渐渐地“客”大了,便随之可以“欺店”,说不上春晚就不上春晚了,主办单位也拿他们没办法。再说赵本山,据他自己说,当年他“第一次上春晚,提了一箱茅台酒,不知送给谁,结果还是自己喝了。”其当时“客”小之形象,跃然纸上。可人家现在已是春晚的大“客”了,每年春晚,似乎没有他赵本山就做不成这道菜。不是吗?今年尽管他大病初愈,央视春晚还是花重金为他买了保险请他出场。再拿节目来说,赵家班提供的小品《就差钱》和《捐助》,翻来覆去折腾了好几次才定夺,据说主要原因就是赵本山非要小沈阳上虎年春晚不可,最后究竟是“店大”,还是“客大”呢?事情以小沈阳的“起死回生”搭上春晚的末班车告终。看来本山大叔的本事就是大,不但他自己想上就上,就连他的弟子愿意叫谁上就谁上,难怪有友说赵本山已成为央视春晚的“钉子户”了。
细想一下,春晚的“钉子户”是如何炼成的呢?按说,一个北方的喜剧小品演员,在国家级的央视春晚上一演就达二十余年,这事本身就很让人吃惊,究竟是这些年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内再无高人,还是主办单位的“懒*”思想在作怪:既然老百姓喜欢赵本山,那就落得省心,年年叫他来就是了,至于赵本人有什么要求,满足他就是了。正是在这一无所作为的思想指导下,日子一晃,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弄得年年除夕似乎没有赵本山无以成春晚。我想,不知本山大叔是否就此能获得一个参加春晚时间最长的吉尼斯奖呢?不过,友们却已把“春晚上最不希望见到的老脸”的第一名奖,授给了本山大叔,此奖对赵本山本人的触动可能不大,因为他早已表过态,对春晚已有倦怠之意,而对央视春晚的编导来说,春晚“钉子户”折射出缺乏文化事业的创新精神,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