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梦想家和野心家ncq3ailw
TUhjnbcbe - 2020/6/21 12:57:00

梦想家和野心家


01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系主任得意地跟我们说:“微电子是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产业,咱们北大微电子培养的学生,随便找个工作至少月薪2万...”


    说得我们人心那个激动啊,群情那个激奋啊!那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大概在3、4千的水平。结果等我们一伙人毕业的时候,房价倒是超了2万,微电子出来的月薪却只有3、4千的水平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把自己的青春寄托在别人认定的“好行业”上。


    同样的悲惨故事发生在生物系的同胞们身上,当年生物系是北大分数线最高的朝阳专业,4年之后,这批精英除了出国熬博士或者转行以外,几乎找不到跟生物相关的像样一点的工作。我在学校期间,最火爆的社团永远都是那些跟“金融”、“管理”、“经济”沾边的,而去年金融危机起来的时候,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大量裁员,几乎停止了招募新人,北大好些经管牛人最后都只能去会计师事务所给台湾人熬夜算报表。


    举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只是想说,时代变化很快,很多别人眼里的好东西,几年之后也许就不再光鲜,能持久保鲜的,是自己内心的渴望;能日久弥新的,是属于自己的梦想。


    10年后我依然会深爱着大杯的冰冻生啤,我相信20年后我依然会经常去游泳,我相信30年之后我依然会每周学习一些哪怕根本用不上的外语,我相信40年之后我依然会每天离不开互联,因为这些事都让我感到很快乐,而这种快乐是超越时空的,是一种跟薪水待遇、跟外人的眼光毫无关系的来自内心的满足感。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这样的梦想和渴望,只是外面包裹了层层盔甲,始终无法看清楚而已。


    如果中国的教育是一艘大船,那么这艘船的最大优点是马达很牛逼,可惜罗盘是坏的。急功近利的野心家太多,享受生命体验的梦想家太少。一个典型的中国教育的受害者,数理化往往很强大,各行各业的工资待遇可以倒背如流,不过方向感很差,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最适合做什么。这样糊里糊涂的后果就是跟随大流,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对劲,只好中途另谋出路。于是出国的读了一半就退学回国,找到工作的则干了几个月就辞职,哪里给钱多就去哪里,颠簸无常。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有了清晰的职业选择,那么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往往会比较稳定,不会在乎短时间的利益得失,事业上的预期和回报也比较均衡,不太会出现较大的职业变故,几年后就会在行业内获得深厚的经验积累和不错的人脉和地位。更多梦想成真相关文章:

1
查看完整版本: 梦想家和野心家ncq3ai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