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26 18:02:00
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中随处可见“赛博格”元素,并非来自于日本,而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赛博格之于战后日本的亚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文化意义?为什么钟情于“赛博格”的日本御宅族会被污名化?下文经授权摘编自新近出版的《赛博格人类学》。原文作者|阮云星、梁永佳、高英策等摘编|李永博《赛博格人类学》,阮云星、梁永佳、高英策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年6月。01舶来的“赛博格”与科学小说运动赛博格,日文写作“サイボーグ”,为英语cyborg的日语注音表示。这一片假名的呈现方式,反映出该词外来语的属性。如上文所述,从年到年,随着《赛博格》漫画的热卖以及其电视动画版的上映,“赛博格”这一外来词,作为改造人角色的代名词,为日本SF/动漫同好者所熟悉,并在以“赛博格”为题的作品的更迭中,在日本社会中渗透普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赛博格》问世之前,作为改造人角色“赛博格”就已经悄然登场(详见下表)。回顾历史,本部分简略梳理“赛博格”在日本,特别是日本的科学小说/SF作品、科学小说/SF爱好者、动漫作品、动漫爱好者(御宅族)中受容的文脉,试图理清作品中出现的“赛博格”与各种机器人之间的系谱关系。年后,在核爆阴影笼罩下的二战后日本社会,充斥着关于战争与核兵器使用的反思以及对于新型科学技术和未知宇宙的幻想。曾以“空想新兵器”出现在二战前以及二战中日本文学作品中,特别是科学小说中的核武器,印证着作者们的警示——以和平为目的的核能开发,却因核武器破坏力的不可预知性,对整个人类文明/星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颇有讽刺意味地促成了二战后日本文坛以小说家海野十三、物理学家上田光雄等科学小说作家为代表的新一轮的“科学小说运动”的兴起。同时,美国SF(sciencefiction,科学/科幻小说)小说翻译作品在二战后流行,受其影响日本的科学小说也逐渐将故事的舞台从“令人绝望的地球”向充满新希望可能性的宇宙转移,故事的内容则倾向于描绘利用核能或者其他技术探索宇宙;“科学小说”这一说法逐渐被强调故事虚构性的“SF”所取代,开启了SF小说的*金年代;SF小说爱好者模仿美国的SF大会于年成立了供SF爱好者交流的日本版的SF大会。以科学小说家、学者为创作主体的SF小说,从一开始就在科学幻想的包装下传达着关于科学为何,人类该何去何从的隐喻。正是SF小说的爱好者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其与海外特别是美国学界以及SF界的频繁交流,使得海外的各种相关消息得以在第一时间传入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年美国科学家克莱因斯和克莱恩发表《赛博格与宇宙》一文,年日本SF小说家日下实男就在《地球物语:从地球产生到消亡》(『地球物語:地球の生成から消滅まで』)一书中介绍了经过改造以适应宇宙的“宇宙人赛博格”(宇宙人間サイボーグ)。可以推测,在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能在宇宙中生存的改造人这一概念的“赛博格”就为部分SF作者与爱好者所知晓。然而,当时的日本主流文化对赛博格一词还十分陌生。在SF小说作者与爱好者中,有众多的动漫创作者及爱好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将“赛博格”SF角色及“赛博格”动漫角色引入大众视野的平井和正和石森章太郎。最早出现“赛博格”角色的动漫作品是年以平井和正脚本为基础的SF漫画以及电视动画《8MAN》。作品的主人公“8MAN”是植入了已故警官记忆的编号为8的超级战斗机器人,但大众对于该名词的接受度有限,该角色仅在漫画作品中被归类为“赛博格”。之后平井和正也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以“赛博格”角色为主人公的SF小说与动漫作品。石森章太郎的“赛博格”动漫作品虽然在稍晚的年问世,但是由于其漫画与电视动画版的作品《赛博格》在题目中直接使用了“サイボーグ(赛博格)”这一片假名,让赛博格这一词快速地在SF与动漫爱好者中普及。据石森章太郎回忆,他在年走访美国SF大会回程的飞机上偶然发现了一本发行于年7月11日的英文杂志《LIFE》,杂志中刊载的一篇介绍美国赛博格最新研究的题为“ManRemadeToLiveInSpace(适应宇宙生活的改造人)”的文章给了他“赛博格”这一角色的灵感。20世纪70年代,《赛博格》的系列作品与以《赛博格》为基础创作的特摄“假面骑士”(『仮面ライダー』)系列让“赛博格”这一改造人的角色类型为更广泛的受众所熟知。日本漫画《8MAN》()截图。值得注意的是,“赛博格”角色的流行,同类型角色的成功也功不可没。特别是年,除了漫画版“サイボーグ”(赛博格)的“8MAN”以及其电视动画版的人体改造机器人(人体改造アンドロイド)“8MAN”,还有拥有心脏的人形“ロボット”(机器人)、“铁臂阿童木”(鉄腕アトム),以及可用遥控操作的巨型类人“ロボット”(机器人)“铁人28号”。可以说正是这些机器人、人体改造人、人造人角色的成功,为其后“赛博格”类角色的登场奠定了读者基础。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赛博格”作为角色,其定义必须基于特定的作品设定,当“赛博格”角色脱离具体作品被一般性地提及时,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且常与人形机器人混为一谈。因此,本章将这一类角色统一称为“赛博格”类角色。总的来说,“赛博格”类角色的登场,与日本二战后蓬勃发展的SF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赛博格”类角色,即“赛博格”以及人形机器人的角色,大多是应战争而生,折射出SF爱好者关于战争与科技关系的反思,“赛博格”的人性或他者性的思考,亦反映了二战后日本反战、追求和平这一普世价值。而上述的“赛博格”类角色的作者都是SF的爱好者,其中有很多都隶属于“日本SF作家俱乐部”,因此有一部分学者指出,日本的SF作品极大地影响这类日本动漫作品的创作,这些钟情于SF与动漫的爱好者,也就是“オタク”(御宅族)的前身,在SF小说逐渐没落,动漫作品逐渐崛起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延续着关于“赛博格”角色的幻想。02日本的御宅族是如何被污名化的?在20世纪60年代登场的“赛博格”这一类型角色虽然受到了SF与动漫爱好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