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更
TUhjnbcbe - 2023/11/8 18:37:00
在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51139294638105&wfr=spider&for=pc

9月1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BMI指数(体重(千克)/)分别达到24和28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34.8%的人超重,另外还有14.1%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个城市的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27.7%、肥胖率为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41.1%和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70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40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30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18-29岁的男性,30-34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28.7%迅速攀升至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年时,中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2.6%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名儿童BMI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88%。

联合国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3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27个中心城市和53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的肥胖率)、广州(2.89%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年发表于Nutrients期刊的一项基于3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BMI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BMI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发现从年到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50%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31.5%。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不仅事关身材

在8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上,首都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BMI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1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70.7%和89.1%,高于BMI正常者的41.7%。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8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来源:澎湃新闻

流程编辑:TF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