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不久之前揭晓,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等热门作家再次遗憾落选,获奖的是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
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安妮·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简单来说,安妮·埃尔诺跟很多中国大众想象中的并不一样。她并不算是一个说西方世界好话的作家,而是一个真正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扯下平等、自由等遮羞布,将西方社会的问题暴露出来的作家。
其实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安妮并不是一个太过陌生的外国作家,其代表作《悠悠人生》在好几年前就被作为“最佳外国小说”引进国内。不过,在安妮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很多普通读者并没有看过她的作品。
事实上,安妮的小说虽然深刻,但并不像乔伊斯、伍尔夫之类的艰涩难懂,而是比较像另一位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悠悠人生》就像《情人》一样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追忆过去的时代。
不仅如此,《悠悠人生》等作品的主题也非常现实,安妮重点展现的是生活在底层的民众与中上层民众的社会区隔(可以理解成阶级隔离),以及女性在当今时代的处境。因为笔触大胆,在作品中暴露女性的私密,其作品也曾引起争议。
安妮·埃尔诺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她的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我们能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收获什么?欲知详情,且看下文。
年9月1日,安妮·埃尔诺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大区的利勒博纳市,家境极为贫寒。她的父亲原是一家农场的雇工,后来又在工厂当工人。她的母亲也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早早辍学去工厂打工赚钱。
在安妮出生之后,家里用辛苦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小杂货兼咖啡馆。不过,她家中的情况没有明显改观,依然艰难。贫贱夫妻百事哀,安妮的父亲酗酒,母亲则心情烦躁,对安妮极为严厉,希望女儿能脱离底层。
对于底层的生活,安妮后来在小说中如实写道:住一幢很矮的茅屋,屋顶是用草盖成的,地面全部是土的……村子里有一个患腥红热的小孩病情刚有所好转,由于大人拼命给小孩往嘴里喂鸡肉,孩子在呕吐时憋死。
对于那样的底层人家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安妮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天资聪颖的她从小就发奋学习,最终在波尔多大学获得了现代文学教师学衔。之后,安妮成为了一个教师,并通过婚姻跻身社会中层。
但是,从底层到中层的跳跃并未让安妮收获成功的快感,而是令她感觉到了诸多不适。早在学生时代,她就越来越发现自己家庭地位的卑微,如果有同学要来她家里玩,她总是要事先声明“我们家很简陋”。结婚后在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丈夫家里,她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更是挥之不去。
对于原本所出身的底层,安妮则怀有一种“阶级变节者”的负罪感和羞耻感。所谓“阶级变节者”,指的是生于战后法国无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受惠于当时的义务教育政策,并凭借自身努力获得高等教育学位及与之相应的体面工作,从而脱离出生阶级,进入资产阶级。
在安妮感到迷茫与痛苦之际,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作品使她深受启发。布迪厄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场域的基础上,十分深入地分析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每个人出生之后就处于不同经济、文化、思想环境中,人在环境中的位置由拥有的资本总量(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决定,人所处的位置则决定了其所属的阶级及由此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习惯。
在《区隔》一书中,布迪厄指出了不同阶层的差异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形成了无形的区隔,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阶级隔离。这种阶级隔离,其实就是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内在机制。
在《继承者》中,布迪厄指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高层管理干部的儿子进入大学的概率是农民的儿子的八十倍,工人的儿子的四十倍,中层管理干部的儿子的两倍。
对于安妮来说,布迪厄所讲的一切都不陌生,因为那是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她本人虽然从底层爬到了社会中上层,但不过是个例,根本没有代表性。因此,她在《悠悠岁月》中写道:中学多半是有产者常去的地方。出生阶级属性几乎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几率,很多人没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而布迪厄对于资产阶级《再生产》这一隐蔽机制的揭露,则使安妮从自卑感和羞耻感中彻底解脱出来,立志在资产阶级垄断的文学创作中为被剥夺话语权的无产阶级正名。因此,安妮开始了文学创作。
年,34的安妮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空柜子》,随后笔耕不辍。她的小说主要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一个女人》《位置》《耻辱》等为代表的自传体小说,另一类则是以《单纯的激情》《迷失》等为代表的私人日记式小说。
《位置》和《一个女人》分别创造了五十万和四十五万册的销量,在法国文坛引发轰动。在这些作品中,安妮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为基础,真实而具体地展现了底层社会和中上层社会的区隔现象,包括生活空间、文化、日常实践、语言、教育等多方面。
年,安妮发表的《悠悠岁月》更是以其独特的“社会自传”写作风格征服了法国读者。年,《悠悠岁月》在中国荣获“最佳外国小说”称号,由人文社出版发行。
《悠悠岁月》是安妮的集大成之作,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描绘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从一张张老照片出发回忆自己和同时代人所走过的悠悠岁月,着重展现的社会阶级和女性处境两个方面。
在《悠悠岁月》中文译本序言中,安妮写道:我最大的希望是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的人所熟悉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
安妮以全新的“社会自传”文学样式创作《悠悠人生》,并不是仅仅为了展示自己的人生,而是要分享一个人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也就是说,她要凭借一代人共同的记忆,生动直观地反映二战迄今的时代变迁,在个人记忆里发掘集体记忆,展现真实的历史。
因此,《悠悠人生》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包括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以及偷情、堕胎等隐秘以及两个阶级的生活;二是一些现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比如越战、古巴危机、阿富汗战争、推倒柏林墙、事件等等。
在《悠悠人生》的开篇,安妮就用平实的语言反映了战后法国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住房的狭窄迫使孩子和父母、兄弟和姐妹睡在同一个房间里,在外面的小棚子里大小便,父母们用阿司匹林加掺热糖水的烈酒治疗他们的流行性感冒……所有的嘴里都缺牙。人们说时代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明显反映出阶级区隔的行为,《悠悠人生》中更是有清单式的记录:每天只洗洗脸,其余要看肮脏程度而定……要开塞的瓶子、血滴在盆里的要杀死的母鸡在任何场合都训斥般地大声说话,似乎自古以来就必须报复整个世界一样。
对于少女在青春期的萌动,安妮毫不避讳地写道:她不和男孩子说话,却时时刻刻想着他们……她总是无法实现的那些想象出来的故事和相会,晚上都归结为被窝里的性欲……她真想成为她们那个样子。
这些都是安妮本人在青春期时代的真实感受与想法,想必很多人都有过。但大家都不会轻易对人诉说,更不会将它写在自传体的小说中。
而安妮则毫不避讳地袒露这些关于女性的隐秘,包括成年后的婚姻生活、偷情以及堕胎等等。这使《悠悠岁月》等作品引发了争议,不少人对这种暴露的写法加以批判。但安妮却认为,既然这些隐秘的事情是真实的,就应当写出来。
当然,安妮对于女性的描写绝不仅于此。在描写成年以后的自己时,安妮开始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
我们回过来谈妇女的历史,发现一切都为男人而存在,在创造性的性自由当中没有过我们的好处……重新回想我们的生活,感到能够离开丈夫和孩于,摆脱一切并且写作一些露骨的东西。回到家里,决心逐渐冷却,犯罪感油然而生。我们不再看到为了解放自己能做些什么,也看不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于是她开始在夫妇和家庭之外进行思考,不甘心在无止境的家庭琐事中消亡,选择了离婚,为了追求自由与既往生活的决裂。因此,直到老去之时,她依然能毫无心理压力地恋爱,追寻青春的感觉。
而当安妮逐渐老去,时间来到世纪末之时,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时代来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电脑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安妮睿智地分析道:
贸易秩序在紧缩,迫使人们接受它的呼吸急促的节奏。我们被物质时代超越了。在期待它们与它们的出现、在丧失与获得之间的长期保持的平衡被打破了。新事物不再引起抨击或热情,它们不再纠缠我们的想象力。
因此,安妮感叹道:我们预感到在一生的时间里会突然出现一些无法想象、但人们会习惯的东西,就像他们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习惯了手机、电脑、iPod和GPS一样。令人惶惑的是无法想象十年后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更无法适应还不了解的新技术了。
对于在苏东剧变之后,日渐盛气凌人的美国,安妮毫不客气地写道:他们越来越用自己的道德说教、股东和退休金、他们对地球的污染和对我们奶酪的反感来刺激我们,他们的价值和原则——只相信自己——除了他们自己之外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希望,所以我们梦想着“另一个世界”。
总之,安妮·埃尔诺在《悠悠岁月》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时代和世界的进程,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她用力扯下了“自由”“平等”等西方文明的遮羞布,展现了真实的西方社会,表达了对真正的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向往。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悠悠岁月》等作品也会令人感到亲切,因为书中描写的种种社会现象,有些也是我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现实。正如安妮·埃尔诺在序言中对中国读者所说的: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而作者进行的思考,也能促使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使我们对现实社会、日常行为、生活环境乃至世界格局有更深入地了解。
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妮·埃尔诺,欢迎阅读其代表作《悠悠岁月》。现在只需戳下方链接即可得到,正版优质无删节,价格也很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