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纷繁复杂的国际军事新闻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建军94周年的纪念日,而在大洋彼岸,美国媒体和美国军界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同样也和解放军有关,其核心内容则包括西方媒体在中国西部发现的大量新的工程建设项目。由于这些建设规模庞大,而且极有可能涉及中国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因此又进一步引发了有关中国核武库和核战略发展方向的讨论。
7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渲染称中国在哈密地区正在建造多达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而如果加上上个月《华盛顿邮报》宣称中国在玉门等地正在新建的所谓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中国的在建导弹发射井数量将超过个。
从美国公布的民用卫星照片来看,两处的所谓导弹发射井的外部特征基本一致,都是间隔3公里左右,有公路连接的大型点状设备工地。工地上都建设有大型隔气式遮蔽工棚,对于环境恶劣的戈壁荒原工地而言,这种设备并非罕见:工棚可以提供与外界相对隔绝、且气温、湿度等指标都相对稳定的环境,既方便工程人员的施工作业,也有利于诸如混凝土浇筑之类工作的开展,客观上也遮蔽了太空视角,给外国侦察卫星拍摄和研判工程的实际内容带来了难度。
尽管缺乏确凿证据,还是并不妨碍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媒体直接认定这些就是导弹发射井,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后续的舆论施压和理论推测。
它一定不是风力发电站?
它也可以是风力发电站
个战略导弹发射井在当代核武器装备领域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美国自己公布的数据,年美国处于部署状态的核武器总共有件,部署于总数约枚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14艘“俄亥俄”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60架左右战略轰炸机以及各种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术飞机上。其中,部署于导弹发射井中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就是美军陆基战略核打击力量的全部家底。
在此之前,中国部署于导弹发射井里的弹道导弹数量只有美国的5%左右,如果中国按照美国这回指责的那样新建了超过个导弹发射井,而且全部部署,则中国的陆基井射弹道导弹数量将达到美军70%左右的水平。对于冷战后整体没有发生显著变动的国际核武器分布格局而言,这样的增量无疑是非同小可。
如果那样的话,再算上艇弹和车载弹,我国核武库规模已经比肩俄罗斯图源:社交媒体
在各种部署方式的战略核武器中,井射弹道导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导弹发射井内保障条件好、各种相关准备充分,理论上在接到发射指令后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准备,并在几乎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发起核打击,适合部署重型核导弹并且作为首轮战略核打击的导弹使用;另一方面,导弹发射井因为是固定阵地,几乎无法隐藏,也逃不过对手侦察卫星的反复过顶,唯一的防护手段是加固发射井,增强自身的被动防御能力,在核博弈中属于容易被发现、定位和摧毁的。
正因为这一系列的特点存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核大国都将陆基核弹发射井视作对手发起核突击的主要力量,也在本国的核突击方案中将对手的陆基核弹发射井作为优先打击目标。
民兵的发射井暴露在外,但并不代表它极易摧毁
中国一直以来奉行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目前装备的井射弹道导弹只有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东风-5系列洲际弹道导弹,且导弹和发射井数量都极为有限。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和批量装备的远程核威慑手段,主要是东风-31/41系列的陆基机动发射洲际导弹和巨浪-2/3系列的潜射弹道导弹,二者的特点正好和井射弹道导弹互补:机动部署,难于发现和跟踪,从接到命令到完成发射准备的耗时也相对较多,因此往往被用作二次核打击力量。
正因如此,西方国家在过去观察到中国列装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机动式洲际导弹时,更倾向于这是中国在既有框架下加强核反击力量。而这回看到这么多看起来像导弹发射井的建设工程时,他们担忧的就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核武库增长了,而是开始试图搞明白另一个问题:中国的核战略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方向又是什么?
而搞明白这个问题的终极目的,则是为了调整美国自身的核战略,以实现大国竞争环境下的战略威慑均衡甚至“美方优势”。
《核战略》
从人类研制成功核武器至今,美国作为世界上首先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在核军备占据优势。
在冷战期间美苏花样翻新的核军备竞赛中,美国的核战略也依据形势的变化有过诸多调整。无论是冷战早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还是60年代的“确保相互摧毁”战略,70年代的“有限核选择战略”,或者80年代的“抵消战略”,美国做出核战略调整的主要因素,一是美苏两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力量变化,二则是美国在核战作战领域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
由于苏联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提升本国核武库的质量与规模,并在70年代时在规模上赶上了美国,技术上也显著缩短了差距。美国的核战略也逐渐从赤裸裸使用核武器开展全面打击,逐渐变成防止苏联的核冒险或者利用核战威胁阻止苏联发动常规战争的“防御性”战略威慑。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伴随美苏关于削减战略核武器达成协议,两国在核武器和核载具规模上达成了数量限制,以及新一代的武器科技的发展,美国又再度修改器核战略,转而试图利用美国在科技上的优势,通过更新新一代的核武器系统,获得对苏核战略的优势甚至“打赢”核战争。
戈尔巴乔夫名言:核战争甚至不是政治的延续
不难看出,即使在人类距离核大战只有一念之间的冷战期间,美国也从不放弃利用本国的核力量取得核优势的努力。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时代以后,美国一方面在常规武装力量上傲世全球,另一方面也依靠更新的装备和更充沛的资金支持,保持了与当时的俄罗斯规模相仿、但更具效率的核武库;而冷战后不久的中国,不仅在核武库规模上在五常中垫底,在能够对美国本土形成威胁的核载具数量和质量上也是极度孱弱。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核战略非但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趋于缓和,反而因为自身优势的扩大而更加激进。21世纪初,美国不止一次提出过同时对中俄发动核战争并取得胜利的核战构想——在当时国力超强的美国眼里,俄罗斯的核武库虽然老旧,但其庞大的规模依然可以造成一定威胁,而当时的中国核武库,虽然在二次核打击能力上有所起色,但其较小的规模和几乎没有有效实战能力的一次核打击力量,使美国自信可以通过一次性的核打击消灭中国绝大多数的核力量,从而赢下这场实力本就不均衡的核战争。不过相对于核武库,此时的美军在常规武装力量上与中俄的对比更加悬殊,因此这一阶段的美国更倾向于使用其常规力量解决问题。
比如爆炸当量估计为5至7千吨的W-76-2,就是美军这一时期理念的成果
不过在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美国在打完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两场耗资巨大、旷日持久的治安战之后,美国的武装力量和综合国力遭到了巨大的消耗,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也一度陷入迷茫。加上为了填补天文数字的作战开支,美国在武器装备领域诸多项目上都为了节约经费,推迟了冷战期间研制部署装备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战略核武器这个领域,由于俄罗斯的战略核武库常年无力进行快速全面的更新换代,而中国当时的核武库虽然在质量上有改善,但总规模依然较小,远达不到挑战美国的核优势的地步,因此以“延寿”替代“换代”从现实层面充满了合理性,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美军至今仍在使用问世50年的“民兵3”洲际导弹,至今还在为年就停产的B-52轰炸机延寿,至今新一代核威慑力量的研制和换代工作仍然没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军事工业领域的厚积薄发,中国作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在军事力量特别是常规军事力量领域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区域拒之/反介入作战为核心的新一代作战体系,让美国常规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区很难占据优势,以至于核手段反而成为美军考虑和评估的策略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的战略对手真如美国所说,以数百枚的大规模建设和部署固定发射井和洲际核导弹,则从美国的利益角度出发,这意味着美国对华进行核打击的成本和代价都将成倍上升。
美军核换代拖到了年以后
按照冷战时期的经验,高度加固的弹道导弹发射井即使用核弹头攻击,其效率也相当低下:首先核弹头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精度,直接命中或者落在发射井周围米以内才能摧毁发射井;其次由于目标发射井的疏散部署,每枚核弹头都不可能同时摧毁多座发射井,考虑到命中精度导致单枚核弹摧毁发射井的概率,每个发射井需要2枚弹头攻击的“双保险”才能达到90%以上的摧毁率。按照这个情况推算,多个导弹发射井需要-个左右的弹头,才能达成有效的摧毁率。这一数量已经相当于美国部署核弹头的1/6-1/3,如果算上攻击其他目标的核弹,其所需核弹规模将会更大。
即使在如此理想的设想下,美国仍将面临近10%,也就是20枚以上核弹头的报复性打击,足以造成美国数百万人口的伤亡。如此一来,美国在21世纪初幻想的“一次性核打击打赢对华核战争”将失去哪怕理论上的可行性,中美核战将会和美苏核战一样,成为注定没有赢家的共同毁灭。
即便有分导弹头的加持,美军依然很难一次性摧毁所有发射井
规模增加带来的后续影响还不止于此,它还会导致美国现有核武库在“以一敌二”的核威慑博弈中处于下风的结果。
毕竟当前俄罗斯核武库虽然整体趋于老旧,但仍然在维持核武库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进战略核威慑装备的更新换代。新的竞争对手在核武库规模上的显著增强,则会让美国在核力量的对比中处于“0.9+0.41”的不利局面。如果美国的对手都和美国一样好战,那么一旦爆发核战争,美国要么会因为核弹头总量上的劣势在两国的联合打击中落败,要么在和其中一个国家的核战争耗尽本国核武库,并在随后的核博弈里处于绝对的劣势。
至于“美俄联手对付中国”或者“中美联合对付俄罗斯”剧本,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但任何当代政治家只要不是痴呆,就不会将这种一厢情愿的假想当真。
面对这样的局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如果美国想要继续维持在核武器领域的强势地位或者相对中俄两国之和的均势,那么放弃《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在更新新一代核武器和核载具的同时单方面扩充核武库规模很可能会是一个选择。当然这一选择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要被投入到美国的核武器研发和部署领域上,这又必然会挤占总体规模有限的美国国防预算总量——
美国已经开建的下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哥伦比亚”级计划建造12艘,预估的总成本接近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艇上的导弹;计划采购至少架,最多近架的B-21隐身战略轰炸机,单机预估成本5.6亿美元;预计替换民兵3的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虽然还未定型,但预估成本也已经超过亿美元……
这只是这些产品在规划阶段比较乐观的金额,而美国武器装备在研制和生产中不出现成本超支的案例在当代已经凤毛麟角。如果考虑到美国扩核的需求,美军不仅需要更多的投资将部分目前处于库存状态的核弹头恢复到可部署状态,各种新一代核武器载具的采购数量也都要按照相应比例增加。
再算上相应的人员开支和日常维护,短期内快速扩核对美国军费的影响仍然会十分明显,对于目前纷纷“哭穷”,从战机、战舰到新一代地面装备采购都面临采购经费跟不上换装需求的美国各大军种而言,新来这么一个烧钱抢钱的大户加入预算竞争,无疑是个坏消息。
美军目前的核武器采购规模保持再条约水平,再“扩核”问题上,拜登能打的牌不多
如果这样的“强硬”应对做不到,那么美国就只能考虑接受本国在核军备竞赛中无法同时压倒两个竞争对手的事实,有多少能力干多少事儿,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全方位的调整,来适应全球战略核力量对比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不管哪一种情况发生,对于美国而言,它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去通过进行核战争领域的军事冒险,付出较小的代价制造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并以此恢复其在全球占据支配性的国际地位的选项,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就是这一大片戈壁荒漠中“风电农场工地”背后最根本和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