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美国独立电影教父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TUhjnbcbe - 2024/10/9 17:50:00

从看到《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这本书的简介,再到开始阅读,我就忍不住在心里给主人公打标签。

罗杰·科尔曼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B级片教父”、“多快好省拍片王”……这些颇具传统感的标签,对于我这个第一次听说罗杰·科尔曼的人来说,首先是引起内心蛙声一片。

哇哇哇!呱呱呱!……嗯,等等,什么是“B级片”?

百度百科说,B级片拍摄时间短且制作预算低的影片,普遍布景简陋、道具粗糙,影片常缺乏质感,没有良好的品质。

哦,原来不是从内容尺度和观影年龄来区分电影等级。

就,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嘛(纯真少女脸)

再看看“多快好省”这四个大字,当年在公司做绩效考评的熟悉感扑面而来。这个书的翻译简直太接地气,太本地化了。

书籍封面

那么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这是美国传奇影人罗杰·科尔曼(RogerCorman)的自传。这不是单纯的自传,里面还穿插了不少合作者的回忆,包含吐槽。

换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就像罗杰先生的述职报告。不容忽视的是,他电影生涯中亮瞎吾等凡人的可量化绩效数据:

自从业以来,他执导了50余部电影,担任多部电影的制片人。他拍片高产的同时,影片的投资回报率也高得惊人,成本回收方面几乎无败绩。

秘诀就在于他“快速、高效、低预算”的拍摄方式与屡试不爽的制片路线。

有多快速、有多低预算?

他有许多电影都是一两个星期完成,成本远低于10万元美元。最厉害的一次,只用了两天一夜、3.5万美元就拍出一部电影,《恐怖小店》(TheLittleShopofHorrors,)。

这个数据看得令人不由地“啧啧啧”、“哇哇哇“、“呱呱呱”。

这些拟声词翻译过来就是,这位简直是电影界的Bking,他的人生经历好让人羡慕啊!

01来自家长的羡慕:有这样的孩子,简直可以长命百岁

身为一部自传的自觉,就是得在一开始聊一下罗杰的原生家庭。

他的祖父辈来自欧洲,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白手起家,靠个人打拼跻身中产阶级。典型的“美国梦”的实现。

他的父亲威廉·科尔曼是一名工程师,一战后在美国底特律当白领。跟他的母亲通过打网球认识的。

父亲对于罗杰的影响,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做事严谨有条理的态度。

在罗杰小时候,父亲不赞成他去打工,宁可儿子管他要零花钱,然后把时间都花在玩乐和提高学习的成绩上。

关于选大学,罗杰认为父亲的建议很有道理——

与其去专科学校,还不如去一所工科特别强的优秀的全科大学。这样选择的好处,就在于罗杰有机会改念别的科系,继续接受好的教育。

反正罗杰这哥们儿,小时候就发展各种兴趣,爱阅读、爱做飞机模型、爱运动,参加广播演说兴趣班、参加话剧演出。大学上的是斯坦福,对,就是那个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里,某学霸见缝插针就显摆的母校,StanfordUniversity。

罗杰的自传里,没有父母陪作业的鸡飞狗跳,没有担忧考不上大学的焦虑不安,更没有逼到子女抑郁跳楼的暴政教育,但有子女成年之后的“无情”放手。

罗杰进入电影行业,成为“独立制作人”的机缘,是因为报纸上的一篇文章。

他在《洛杉矶时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上介绍某种靠电力推进的单人潜水艇刚刚通过试航测试。

当时正在吃早饭的他,忽然萌生了在电影里使用这种奇怪装置的念头。因此他就在只有一个“念头”的情况下,给发明这个装置的公司打了电话,宣称自己是独立电影制作人,可以在电影中给他们打广告,只要他们同意免费使用潜水艇。

居然这家公司同意了。之后罗杰才租了一间办公室,雇了一位编剧,正式上岗“独立制作人”。

再之后是拉赞助。他最先找了父母,却被父母一口回绝,理由是:“我们已经出钱供你读完斯坦福了。”

看到这个拒绝的理由,我不禁想到下面这张图。

罗杰的父母真是想得通透。读完大学的孩子,就应该让他/她,像屁一样给放走。

有哪位父母不想拥有“长寿的秘诀”呢?

允许我仰天长啸3秒:我们的双减政策,敢不敢延伸到高考?!!

02来自打工人的羡慕:跟着这个Boss,有饭吃,更有肉眼可见的成就感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最让人讨厌的几种领导行为,比如:

1、活你干,功劳好处他全拿

2、只画饼不谈钱

3、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这几条罗杰都不沾边。换句话说,罗杰这个领导,能处。

罗杰在书里说自己的电影制作之道,就是“拥有一小队高效、肯于效命、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勇士,再多数量的乌合之众,他们都能击败”。

在罗杰的精英团队里,他自己就是一名杠杠的复合型人才,江湖失传已久的“两面三刀”,咳咳,是多面好手,诸如——

编剧、置景、司机、演员、摄影、制片人、导演、谈判高手——特别会拉投资、谈合作,“物人尽其用”达人,以及时间管理大师(注意,此处没有加引号,是夸赞,不是讽刺,不是讽刺)……

罗杰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身兼数职让他拍起片来,一切尽在掌握。

出活儿,才能尽快回本,拿到下一部电影的拍摄资金。

同一个布景,只拍一部电影,那是暴殄天物。赶紧地,几部电影共享起来。

他在事业心这块,简直如同一台不会疲劳的永动机。连休假,他都是在工作中趁机休假。

有一次他要去澳大利亚出趟公差,考察外景地和会见某位制片人。但他找到一家旅行社,退掉头等舱往返机票,再补上30美元,就动身开始为期一个月的环球旅行,顺道把这趟公差给办了。

而他带出的团队,启用了不少新人。除了及时获得报酬,每一个人还得到极大的成长。

有一位新人演员叫迈克·康斯(MikeConnors)。他回忆到,他离开罗杰团队后,去拍那些极其累人的电视连续剧时,心里都有底了。

“热门电视剧一拍起来,那种速度和压力绝对会让人疯狂。但我却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因为我当初在罗杰手下接受的熏陶全都是:‘大家抓紧搞定,啪——啪——啪,好,开始下一个镜头。’”

但我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是,罗杰激发一位演员去制作电影所需的道具,由此点亮对方动手能力的技能树。

这位演员叫比奇·迪克森(BeachDickerson)。他正在录音的时候,罗杰跑过来对他说:

“我们必须要把怪兽做出来了。”

(这里怪兽是另一部电影中的主要道具)

比奇连忙推辞,说自己不善手作。

罗杰:“这个怪兽必须既能在地上跑,又能在水底游。”

(能提出明确需求的老板,才是好老板!)

比奇还在推辞,说上一部电影的螃蟹怪,已经说明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罗杰:“我们必须得把它做出来。”

(霸总人设,不容置疑的口吻!)

比奇找到鲍比(他是谁不重要):“该他妈怎么办啊?这家伙是认真的!”

(全书第一次出现国骂哟,记住是在第页。我觉得这本书原本有多处需要被消音的地方!)

之后两人一起找到罗杰,问:“你说吧,做这怪兽的预算是多少?”

罗杰反问:“你觉得是多少?”

(猎物即将上钩咯)

比奇:“我现在就能告诉你,我们刚才商量过了,得要美元。”

(比奇啊,你怎么就上钩了?)

罗杰:“没问题。”

(此处应该配上东方青苍的邪魅一笑)

论如何(空手套白狼式)激励员工,快来学学罗杰的。

正如另一位合作人的评价:

“罗杰这人一直都有一说一——从来不会瞎许诺,结果让人空欢喜。需要你去做什么,做成之后你能获得什么,这两点他都事先跟你明确交代。”

这就是不画饼、事前谈好钱,事后就打款,NoBB、拎得清的优良职场作风。

罗杰还会拉着团队及时复盘。

很多次电影试映结束,团队回到办公室,罗杰让每一个人写一篇影评。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地说实话,电影方方面面都可以提想法。

“但他确实会把大家的意见收集起来,既用来修改手头这部作品,同时也是为今后的作品未雨绸缪。什么意见他都能接受。”一位写过影评作业的团队成员如是说。

你就说说,哪个打工人不渴望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啊?

03来自无名艺术家的羡慕:这人活着的时候就赚到名利,我死后很久才有人知晓我姓名

罗杰对好莱坞和电影文化的总体看法是这样的:一种妥协后的艺术形式,艺术和商业之间的五五开。

关于这点,被誉为“烂片导演”的王晶应该很有共鸣。

王晶从第一天就拍商业电影,“我们(那一代人)可以说是比较不要脸,我们就往前冲,输了,不怕,再来,就拼!冲上去,死了就死了,不管,先拍了再说。我就拍最大的商业片,你说我低级,我就卖钱给你看,那你说什么呢?”

同样地,在艺术意识抬头之前,首先是罗杰敏锐的商业意识,让他在这个行业安身立命。

罗杰说,要想在这一行里生存下去,关键就得靠从发行商手里拿预付款。预付款意味着资金不断裂,才能继续拍片。

要先活下去,之后才有得资格讨论其他。

他对金钱的“抠抠搜搜”,源自他的成长时期正赶上美国大萧条时期。年,那一年美国市场崩溃,那一年,罗杰3岁。虽然他们家没有破产,但从小他就从父母忧心忡忡的交谈中,感受到对家里的经济状况的担忧,因此形成对无法颠覆的金钱态度。

罗杰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来自他对时代、对观众兴趣的洞察和精准把握。

他涉足的电影类型繁多,包括科幻片、冒险片、犯罪片等,其中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黑色喜剧恐怖片。

这个类型,罗杰拍成了一个黑色喜剧三部剧,包括《血流成河》(ABucketofBlood,),以及前面提到的《恐怖小店》和《鬼海怪物》(CreaturefromtheHauntedSea,)。

书里详细介绍了这三部电影的幕后故事,展现出罗杰和他的固定班底对艺术“疯狂”的一面。

不管什么艺术形式,看着那令人兴叹的成果,我总是很好奇,大师们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血流成河》的成本只有5万元,这种限制反而激发罗杰想要找点乐子,改一改恐怖片的固定套路,用一种“时髦的办法”来拍一部喜剧加恐怖的讽刺片。

而故事的框架,他和编剧只花了一夜就讨论出来。

或许,这应验那一句话:截稿日期才是第一生产力。灵感的爆发,反而来自高压环境。

在罗杰整个导演生涯中,有一个主题反复多次出现——

故事里的主角都是些排斥的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或者反英雄形象,不是正在逃亡中,就是行走在社会的边缘地带。

《血流成河》剧照

《血流成河》描述了一个对别人艺术才华感到嫉妒的男子,意外杀死房东的猫,怕被发现而将猫尸体做成雕塑,反而大受赞赏。

《恐怖小店》海报

《恐怖小店》则是讲一个智商不怎么高的学徒工,在一间位于贫民窟的花店里打工。他养了一株嗜血植物。为了让植物存活下去,他趁着夜色出来杀人。

而罗杰在其所有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结局来自《鬼海怪物》。

这部电影说的是黑吃黑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古巴统治者倒台,手下将军带着一大箱金子踏上亡命之旅。他们雇了一艘船,但船长也是贼人。他杀光所有人,编造出海底食人怪物的谎话,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但,海底确实有怪物。而这个故事的结局,怪物赢了。

这个结局,罗杰也是灵光乍现。当时他对编剧查克说:

“《鬼海怪物》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们要这么拍——在海洋深处,怪物坐在那箱金子上,他周围散落着片中所有人的骸骨,他正在剔牙。就这么结束了,怪物赢了。”

靠拍B级片起家的罗杰,顺应时代,在电影行业不仅赚得盆满钵满,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赢得斐然声誉的罗杰,他还活着。

那些在死去很久才被挖掘出艺术价值,才被世人所知晓姓名的艺术家,大概会对这种“怪物”很是羡慕吧。

Whoknows?(摊手耸肩)

写在最后

这本《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被全球独立电影人奉为“圣经“。从中,可以看到一位枭雄式人物的故事,更有一个行业“光怪陆离”地侧写。

满足好奇八卦之心的同时,我也在想一个问题: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为什么英雄是罗杰·科尔曼?不是其他人,不是我?

电影《恐怖小店》里的一句台词,突然浮现心头——

大部分人不喜欢看牙,但我却很享受,难道你不是吗?当那根旧钻头扎进去的时候,真是有一种成长、进步的感觉。

书摘

我仿佛突然有了答案——

与其垂涎别人的成功、辉煌,不如先问自己,能不能忍受,成长扎到肉里的痛。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我是疏影书影,一手育儿,一手阅读,混沌清醒之间发现书中惊喜。

说明:本文中标有水印的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先联系作者。其他为网图,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独立电影教父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