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温铁军中国为什么不能像美国那样搞大农场
TUhjnbcbe - 2025/2/24 18:41:00

最近,北大荒秋收的视频刷屏了社交媒体,黑龙江尖山、鹤山农市场全面开镰,大型农机设备列队收割,大规模的秋收场面,愣是让围观网友们看出了阅兵的感觉。

这种场面,仿佛我们曾经只能在美国电影中看到,我们也一向都对这种机械化的大农场充满着某种艳羡之情的。也有很多人曾问过,为什么我们不能搞美国那样的大农场?

地形复杂、人多地少

在传统上,我们通常都认为,我国无法发展起大农场,主要是受制于我国的地形和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学过地理都知道,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且全国约有66%的耕地都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约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

不仅一级耕地的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41.33%,而且分布还十分不均匀,多数耕地集中在东部地区,适合大规模耕种的耕地实际上并不多,因而机械化大农场也并没有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发展起来。

而人多地少这一点,则更好理解了。我国现在有14亿人口,其中农业户口7.5亿人,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约为6.5亿人,这么多的农民,我国有多少耕地呢?

1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8.亿亩,折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这个数据在美国是9亩。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发展美国那样的大农场。

当然,我们通常还会认为,机械化大农场在我国无法推行的原因,还有几点。

例如,土地权益保护不足,农民所能耕作的耕地面积无法支撑大规模农场的发展。例如,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口的知识水平还偏低,他们中有许多人还依靠着先辈的经验耕作,他们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再例如,经过千年流传,土地的“地位”在我国农民的心目中是不可动摇的,有自己的地才能让他们安心,因而也有许多人不愿意放弃或者将自己的地交给别人承包,这也是大农场难以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些原因有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经就这个问题作出过专门的解答,他的观点,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全新的启发。

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大陆国家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三农问题进行调研考察,也曾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调查美国的大农场模式。

在接受采访时,温铁军教授曾说,我国是不能像美国那样搞大农场模式的,因为我国是一个有着大量原住民的国家,我们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大陆国家。

为什么原住民多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搞大农场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原住民国家。

所谓原住民国家,是是一个对比中形成的概念,对比巴西,我们便是一个原住民国家,而巴西则是一个殖民化的大陆国家。

中国和巴西之间的区别,就是原住民数量的多少,我国几乎%是原住民,而巴西的原住民只占人口的5%,还有60%的人口是外来的殖民者人口和他们后裔,剩余的人口则是混血人口。美国也是,美国的原住民人口只剩下2%都不到,不到52万的原住民,生活在亚利桑那的保留地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乃至亚洲是原住民大陆,北美、南美、澳洲、非洲是殖民化大陆,而欧洲则是殖民地的宗主国。

那么,他们之间的经验可以互相照搬吗?显然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要学习美洲的经验,那我们就需要大规模减少原住民人口才行,因为在美国,乃至在美洲、澳洲的大农场里,都不是原住民来当农场主的。

外来的殖民者到了殖民地,大肆屠杀了原住民、并抢夺了他们的土地,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机械化大农场,这个经验,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吗?

即使看得更温和一些,在亚洲我们的一些大农场里——比如在被殖民化了年的菲律宾——虽然同样也是外来殖民者在当农场主,但是根据温铁军教授的调查,我们也是可以在那些农场里看到菲律宾原住民的。那些原住民在做什么呢?他们在做包身工。

我们举全民族之力反抗外敌、撕碎封建社会和殖民者的铁幕,将土地还给农民、建设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为了让一部分重新再去做“包身工”的吗?不是。

我们的制度已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再允许土地集中到大地主的手里,因而我们也不会演变成美国那样的局面:只要2%的农民“养活”全国人口,1个农场主就能耕种数百亩土地,大多数农民被迫沦为“包身工”乃至流离失所。

产量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

正是因为我国是原住民国家、还有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这便导致了我国在农业上有一个与美国巨大的差异,那便是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非利润的最大化。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美国的机械化大农场都是有误解的,我们总觉得因为美国大农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所以美国粮食的亩产应该是很高的、至少也要比我们高。

但实际上,我国粮食的亩产处于世界前列。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小麦的平均亩产是斤,而美国则只有斤,虽然我国亩产高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大量投入劳动力和农药、化肥,但这并不是美国亩产低的主要原因。

美国亩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有大量的圆形农场。什么是圆形农场?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是圆的耕地,出现这种圆形的农场的原因,是在美国缺水的平原地区,主要是靠巨型旋转喷灌系统来灌溉土地的,而旋转喷灌系统,自然只能灌溉到一片圆形的耕地。

这种旋转喷灌系统的好处是,效率非常高,一个悬臂就能灌溉数千亩农田,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利用率低、浪费农田。有网友计算过,圆形农田相比方形农田,约有21%的土地是被浪费的——这还是建立在在大型的圆形农场中间再建立小型圆形农场的基础上所计算出来的。

因而,虽然美国的大农场效率高、价格低,一个农民种地的产量就能养活人,但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亩产低,这种大农场显然是不适合我国的。

而且,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经营2亩土地,并对自己的农场土地享有绝对的私有权,每个农场的平均劳动力还只有1.6个,这样“不需要劳动力”的私有农场,显然也不适合我们现阶段的国情。

如果我国也采用这样大农场的模式,很明显只会有两个结果:首先是我国无法实现口粮自给自足、粮食安全无从谈起;其次就是大量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乃至失去自己安身立命的依靠。

家庭农场,精耕细作

在温铁军教授的眼里,我们是不可能照搬美国的大农场制度的——哪怕城市化率再高也不可能。同样在亚洲,日本的城市化率达到了95%,但是日本的农村还是小农经济,田中角荣所提出的“田中之梦”——让日本农民每户达到30亩土地——和中国农民的梦想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同样的,韩国或者台湾地区也都达到了90%以上的城市化率、甚至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在农业上,也依旧还是小农经济。我国也是一样,基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适合于我国农业的道路还是精耕细作的家庭农场。

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人多地少,原住民原本就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便更适合于发展家庭农场,或者农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也符合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即依法有偿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家庭农场可以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安全”向“盈利”发展,克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弊端。

而且,我国农民一向有精耕细作、单产极高的传统,只要能够合理引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便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乃至品质更好的农产品,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能学习大农场模式,毕竟在东北、在西北那样的大面积平原上,规模化、机械化的大农田已经出现了,就像我们看到的秋收场景一样,大农场在我国一部分地区,确实是可以实现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还是不能像美国那样搞大农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铁军中国为什么不能像美国那样搞大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