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黎(黎阿姨聊养老)石亚琼(36氪)李子月(36氪)乔雨萌(36氪)符梦玲(36氪)
编辑
石亚琼孙黎
PPT制作
符梦玲张应泽
封面来源
视觉中国
一、养老产业的研究意义及本报告的研究意义
1.1养老产业的研究意义
养老问题是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大问题。全球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老龄化。根据穆迪的报告,到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而到年“超高龄”国家数量将升至34个。
中国不仅面临全球共性的养老问题,也需要解决特有的养老挑战,预计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增至3亿人,年起预计将保持在万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老年人口众多,社会抚养比提升,加上连续二十多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4-2-1或者4-2-2家庭形态,传统意义的“养儿防老”很难解决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养老问题,需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解决方案。
中国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即“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年部分地区开始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试点,视图突破单位保险的框架(无社会统筹),年在全国企业推广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考虑到城乡差异和推广进度,中国大量的老年人缺少养老金,养老产业发展的第一问题即是“钱从哪里来”,需要从政策到市场一同探索适合中国的养老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通过政策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更需要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探索出更多高性价比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从需求看,现阶段25-40岁独生子女人群,将面对最大的养老压力(来自父母和自身);从供给看,未来10年“物美价优”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仍会“供不应求”。年是中国老龄化大规模加速前的窗口期,养老产业的研究会为供需匹配和产业发展提供阶段性复盘和建议支撑。
1.2本报告的研究方法
本报告希望全面的还原当下中国的老年人口状况、养老产业的现状。所有内容均采用“大而连续”的数据做支撑,从老年人群需求出发只看生意不看补贴,并在结构性变化中尝试寻找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终局。
传统意义上的养老研究,普遍是按照老年人数量、活力老人的数量进行泛概念描述,但中国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巨大,这样泛化的概念很难真正使用于中国全部的老年人口和养老产业。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全球领先,也已经渗入到各年龄段人口、生活和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是养老产业不得不考虑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通过一线的实地调研了解,将老年人同时按照年龄、地域、工作性质进行了细分,也充分考虑了互联网带来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机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养老产业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真实的商业。
需求决定供给。需求的变化来主要来自于人口的变化。因此本报告遵循了“人口变化→有需求分层→有供给变化→终局变化”的分析框架。
考虑到:50岁是中国女性老人退休的起点,60岁是中国男性老人退休的起点,68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77岁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因此,这当中人口分层的逻辑是按以上4个年龄节点进行划分。
50-60岁的老人主要为活力老人,其核心诉求为文娱,其行为习惯接近中年人;60-68岁的老年人普遍为带慢病的活力老人,慢病基本不影响生活状态,核心诉求为生活消费,以社区属地生活消费为主,少量时间参与文娱活动;68岁-77岁的老人一般会受3-5种慢病影响到其生活质量,核心诉求为慢病健康管理;77岁以上则进入自理能力变差甚至出现(半)失能状态,会有适老化辅具/改造需求,也会考虑入住养老机构、医院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年龄划分基本符合中国老人平均的健康和消费状态,受过往生活环境、健康状态影响的个人差异此处暂不计。
围绕上述用户需求(后面会详细阐述说明),我们尝试全面梳理中国式养老的产业链和创业公司,并对标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看发展可能性,以及给出我们对于未来中国养老的思考和判断,希望能为关心养老问题的大众提供适合的选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