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网友或许会发现,网络上对年美国GDP的描述有两组不同的数字。其中之一是:年美国经济同比实际缩减3.5%,完成的名义GDP为20.93万亿美元。另外一种则是美国经济实际下降3.3%,GDP总量为20.95万亿美元。
两组数据,谁才是美国官方公布的呢?
这两组不同的数字,谁对谁错呢?实际上,他们都是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年美国经济初值,都是正确的。第一组是“经过日历以及季节调整”之后的数据,后一组数据则是“未经过日历以及季节调整”的。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未经过日历及季节调整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但这种原始数据里掺杂着节假日、季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整、全面地体现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数据本身的基本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就发明了这种办法。
即将“季节因素从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中测定、分离、抵消和调整后”,更能体现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让数据对比变得更加科学化。此外就是可以对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年率化折算。
实际上,GDP还有第三种算法
上文提到,不论是20.93万亿美元,还是20.95万亿美元,都是年美国的名义GDP,都是接近21万亿美元。只不过,前一种是经过季调后的数据,而后一种是未经过季调的。
接下来,南生将告诉您“GDP的第三种算法”(就是各国通报的实际增速的由来)。以未经过季调的数据为例,年美国GDP高达20.95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缩减3.3%——这个“可比价格”是什么呢?
网友们应该清楚,经济增长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真实的生产增长,另一部分则是物价上涨带来的虚增。为了搞清楚,经济增长中哪些是物价上涨带来的,哪些是真实的生产增长带来的。
经济学家们就人为地设置了一个基准年,以这个年份的物价为计算标准——当前美国设置的基准年为年,以后各年份核算GDP时都采用年的物价,就实现了“按可比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带来的影响。
为了区别两种GDP的差异,将以基准年物价核算的GDP称为“实际GDP”,以当年物价计算的GDP,称之为“名义GDP”。即,年美国名义GDP接近21万亿美元,是以年美国境内商品、服务的价格统计、核算的。
如果以年这个基准年的物价为核算标准,那年美国实际GDP为18.万亿美元(具体为亿美元),与年的亿美元相比,实际缩减3.3%——前后两年的实际GDP相互比较,就得出经济的实际增速。
其他各个国家也都是如此,即人为设置基准年(我国、欧盟28国当前采用的是年),然后得出各个年份的实际GDP。今年的实际GDP与上年的实际GDP相比较,就得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实际增速。现在,网友们明白了吗?本文由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