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定义上,B级片(Bmovie或Bfilm)类似过去唱片的B面,亦即非主打。
这类电影绝大多数都有两个特征:低成本与商业化。
因为拍摄预算低于大制作,在电影各环节上都很简陋,拍摄目的也只为了赚钱。
从50年代开始就已有这种片型,发展了70年,也逐渐走出不同的面向。
01B级片如何划分
在全球化时代,电影资本高度集中,加上对于艺术美学追求的概念已有所改变,B级片有时与独立制片已有重叠。
一般会将符合低成本、商业化、创意与制作粗陋的电影,归类在B级片中。
但现今已有许多独立制片并未认真走美学路线,以至于片型归类模糊。但B级片有一个特点,在独立制片罕见,就是以一个主题拍摄系列作。
随着时代演变,过去被视为低俗的B级片,逐渐在后现代美学的诠释下,开始站上艺术定位。
自90年代昆丁塔伦提诺与凯文史密斯等一干受家用录影带影响的导演开始拍片,他们将B级片的通俗元素加以提升,并重新诠释,形成个人风格,也成为相当导演论风格的代表人物。
唯一能区分B级片跟艺术创作的差别,重点还不在美学形式,主要还是落在电影寓意上。
这当然可以从各种电影理论、文本分析切入,难以概述。不过纯粹商业化、通俗化,且因为制作成本低,所以在创意项目的编、导、演也都节省成本,以较为低劣的品质制作,就是用来区分的最好方式。
在美国电影中,80年代末期以来的B级片,就呈现这种典型姿态。
年代B级片评析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90年代后的B级片,在美术设计与影像细节上,可以做出不输主流电影的品质,但剧本、演员、导演则都是二流水准,大多没有名气。
有实力的如山姆雷米,也因为美学风格晋身大师之林。但许多只具娱乐性,而没有反映时代与文化的劣作,就不被重视。
举例来说,年上映的《从地心窜出》,就是90后的B级片典范。
它的主题极为简单,只有一个:在地底游走古代巨虫,窜出地面捕食人类。
这么简单的一个梗,30年来共拍了七集,成为B级恐怖片的经典作。
无论好莱坞大制作的商业片或艺术片,若要发展成系列作,就必须在剧情与寓意上力求转折变化。
但B级片不用,它基本上只需要满足观众对于腥膻色的原始欲望即可。
巨虫从地下钻出,对人类产生威胁,就是最大卖点,也只需要这个卖点。从第一集到第七集,全都在做这件事。
当然,比起50年代真正粗制滥造的B级片,90年代后的B级片显得更加精致。
但那个精致完全表现在如何丰富主题上。主角的心态、性格可以从头到尾没改变,剧情可以同样公式化。精致部分全都在强化主题的表现。
《从地心窜出》七集的主题可概分为:第一集:怪虫从地下钻出吃人。第二集:怪虫进化到可以走路捕食。第三集:怪虫变得会飞。第四集:前传,描述西部时代主角的祖先们打只会钻的怪虫。第五集:怪虫跑到非洲。第六集:怪虫跑到北极。第七集:怪虫跑到海岛,以及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超巨虫。
除此之外,剧情结构几无变化,除了从第一集一路演到第七集挂点的男主角伯特,从发现自己有儿子(第五、六集),到跟旧情人相会(第七集),其心境毫无转折。
从第三集后就是一副不想再打怪虫,但看到别人犯蠢,就忍不住还是出手歼灭怪虫。
而从第一集到第七集的路人演员,除了出现几个比较会杀的角色之外,就是一堆不信怪虫有多危险,然后一一被吃掉的人。模式就如此简单,变化只在情节上。
B级恐怖片的特性就是,反派角色必须要进化,或不用进化,只改变杀人方式或被杀的方式。
《从地心窜出》也不例外。系列前三集玩的是改变怪虫的形态。从钻、走、飞,三态变化来生出三集。第四集卖点在于西部时代只有简单的枪炮火药,必须取巧来杀怪虫。
第5、六集卖的是伯特跟他儿子的相处斗嘴,还有创新的杀怪虫方式。第七集看似要让此系列落幕,所以让伯特领便当。卖点是又再创新的杀怪虫方式。
第6、怪虫从第三集开始就没有什么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因为CG特效的进步,变得钻出时会旋转,看起来更像生物而已。
就这样一套公式、各种不同的杀巨虫的方式,就拍了七集。电影场面的规模还显得更小,只因为时代演进,特效越做越好而已,其他几乎没进步,一如《十三号星期五》、《养鬼吃人》、《鬼娃恰吉》系列的走向。
这跟好莱坞近来流行的系列片不同。如果是好莱坞大制作,续集在规模、人物、特效、画面等各环节只会更宏大。
《复仇者联盟》打萨诺斯还得拍成两集。由此可看出B级片在成本与思考上,完全没有向上追求的特性。一个主题成功,就继续拿来操作,继续赚钱。
而B级片的观众也无所谓,因为他们的观影目的很简单,是喜欢此主题,只要娱乐度差不多,电影不要拍得真的很烂就会买单。
相较于艺术口碑叫好叫座的电影,B级片反而是全球都有影迷的市场。反正发行成本低,多以有线电视或DVD、线上串流铺货,本小利大。只要还有人看,续集就会不断推出。
另一个B级片范本《鬼挡路》也是如此。
年以来共拍了六集,主题是近亲繁殖的畸型人猎杀路人来吃,剧情更无逻辑,连此家族的由来也没交代,六集的变化完全在杀人方式上面。
各种杀人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看完不会获得任何体悟。就只是看三点全露的做爱场景跟杀人,这两个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03B级片为何逐渐能占有艺术地位?
一来是90年代以后,各项电影技术的进步,无论美术与特效都因为观众的胃口而必须提升。
而万变不离其宗的电影公式,也会让每个主题所创造出来的基本元素,例如正反派角色、杀人方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就以《绝命终结站》来说,无形的死神用各种方式杀人,一个简单哏就可以拍五集,甚至拍到之所以没续集,单纯只因杀人场面成本太高,所以片商不愿意投资。但以上所谈的每个系列,全都已成流行符码的一环。
只要电影的主题元素足以令观众有记忆点,它就会成为流行文化历史的一环。随着愿意讨论的观众越多,就越能被铭刻在电影史中。
也就是说,成本是框限B级片的原则。恐怖片最容易落到B级片的范畴,因为主题在创造时成本就不高。
在电影场面与主题、主角设定都较薄弱,自然也无法卖到变成主流卖座巨片。除了制作的先天不良,回过头来,也跟行销、发行的策略有关。
主流片厂愿意花大钱制作宣传的科幻片《异形》、《终极战士》、《魔鬼终结者》系列,其公式化的部分也很严重,却不被视为B级片,每部续集的成本还逐渐提高,就跟制作商的大小有关。
04结语
总的来说,90年代后的B级片,除了美学思维与精致度外,由于电影画面与娱乐度都逐渐不输好莱坞片厂的大片,在社群媒体的时代,逐渐累积目光。
有的讨论度甚至比八大片厂花大钱制作的烂片高很多。在这个时代,要区分主流电影与B级片的界线越来越难。
还能用来区分的点,就是上面所述:相对低成本、高度公式化、编导演品质差、无限拍续集。
但随着好莱坞原创概念越来越少,没事就旧片重拍、冷饭新炒的趋势,要说怎样叫B级片,定义似乎也开始在转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