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于新辰,清华大学届国防生,大山深处的90后指挥员
年3月10日0点28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次发射,将“中星6C”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进入预定轨道。3天后,新闻联播播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卫星发射成功后,现场人员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表白的画面。其中,就有清华大学届毕业生于新辰的身影。
于新辰,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三室工程师,西昌发射场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年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怀着携笔从戎、航天报国的志向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在山沟里一待就是7年多。
刻苦学习专业技术、认真钻研测发理论,从普通电梯操作员干起,他用不到4年的时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一直与有毒、低温、易燃易爆的推进剂打交道,他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包括“嫦娥三号”“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鹊桥号中继星”“嫦娥四号”“风云四号”“北斗三号”等重大任务在内的共计58次、76颗卫星的航天发射任务,在“嫦娥四号”“北斗三号”“风云四号”等17次任务中担任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成功发现和排除气瓶开关漏气、液位信号失灵、连接器未完全分离和发动机元器件出口压力超差等故障和隐患20余次……
日前,获评“优秀基层干部”、“优秀科技干部”,荣立二等功的于新辰第一时间将立功喜报寄回母校,分享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喜悦。
I
苦练真功的“活图纸”和“听声检漏”
年,于新辰放弃了清华推研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大山深处的一线单位工作。“进沟”之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塔架的电梯操作员——可以用“简单枯燥”四个字形容。之后,他定岗到火箭常规动力系统,成为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与剧毒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打交道,并在一年后成为该系统箭上专业负责人。
随着西昌发射场高密度任务的需求,于新辰再次定岗到火箭低温动力系统担任操作手。低温动力系统涉及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测试流程复杂繁琐,发射之前要连续精神高度集中、高强度工作8个小时以上,他在这个系统一待就是6年多。
低温推进剂号称“一根针从一米高处掉落就会引起爆炸”,稍有泄漏就会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因此,发射场对火箭的气密性要求非常高。尽管如此,于新辰在一次采访中仍然提到,家人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工作的危险性:“不想让家人担心,但是自己也明白,只要严格按照规程去操作和测试,安全是有保障的。”
为练好气密性检查基本功,于新辰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被同事们称为“活图纸”。为了能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点,他在气检过程中常常仔细辨听声音,还练就了“听声检漏”的本领。
年12月15日上午寒风刺骨,高分四号卫星整装待发,低温动力系统正在进行紧张的气密性检查工作。由于发动机舱空间狭小,于新辰只能脱掉棉衣穿上进舱服进入尾舱开始工作。发动机气瓶系统管路多且复杂,大大小小的管路接头近30处,分散在各个部位。进舱服透气性差,穿着它在机舱里几分钟就浑身湿透,但于新辰却穿着它对每个接头都要进行1分钟的气检。他负责的吹除气瓶状态良好,满头大汗的他本该结束工作,但“听声检漏”的本领让他发觉到存在细微的异响,而“活图纸”则让他迅速找到异常点,原来发控气瓶的入口导管处有漏气部位。漏气处刚开始气检气泡很小,但是过了一会,气泡居然膨胀到直径约8厘米!系统当即组织排除故障,整个排故过程持续了7个小时,直至再次气检结果合格。
苦练真功,在发射中心首届技术岗位比武竞赛中,于新辰取得1项个人项目一等奖、1项集体项目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接受央视采访
II
“托举嫦娥”的大山深处90后指挥员
年12月7日上午8:20,离嫦娥四号发射时间只有18个小时,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于新辰接到报告:检查发现气瓶充气管异常减压!于新辰立刻召集系统设计师、系统工程师紧急会商。大家认为如果该异常现象是因为火箭对应的元器件的质量问题,那么飞行必然失败。于新辰根据操作手报告的情况和实时数据,初步判断应该是低压工况下元器件特性导致的现象;在正常的发射和飞行过程中不存在该低压工况,故不会影响任务成败。经过系统内部讨论并报告阵地指挥员,阵地决定对该元器件进行高压工况下的指标测试,确保不带任何隐患进入加注程序。5个小时的测试后,结果正如于新辰的判断,高压工况下之前的异常现象消失了,可以正常进入低温推进剂加注程序。这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12月8日0:23,距离发射时间还有2小时,于新辰突然发现,传感器显示火箭的某个关键元器件出口压力值比指标要求偏高,并在持续升高。这个元器件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启动和关机,如果故障不能在一小时内排除,那么嫦娥四号任务极有可能中止;如果冒着风险发射,则可能造成火箭不能工作,探测器无法入轨的后果。十万火急的情况下,系统指挥员、工程师、产品设计团队进行了紧急讨论。经过两个处置方案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离发射越来越近了,不少人头上渗出了汗珠。根据元器件的物理特性,于新辰和系统设计师认为改变元器件的入口气体压力,其出口压力应该会随之改变。经任务指挥部领导同意,于新辰沉稳果断下达了改变入口气体压力的口令,该参数在1分钟内下降至允许发射的指标范围。就这样,离允许排故时间的后限制只剩2分钟的情况下,于新辰指挥系统成功排除了这个关键故障。
凌晨2:10,射前13分钟,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席的电话再次响起,“某液位传感器信号异常!”接到报告后,于新辰第一时间核实状态,向加注系统下达口令:“加注至上一液位!”加注系统立即执行。一分钟后加注系统再次报告:“上一液位传感器信号也异常。”“立即执行应急预案,加注至中间液位!”于新辰没有丝毫的迟疑。2分钟后,液位信号正常显示,表明推进剂已加注至要求值。于新辰立即向01指挥员报告情况,指控大厅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4分钟后,嫦娥四号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踏上了奔月之旅。
年至今,于新辰已经17次担任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他对状态的把控更加严格,先后组织排除气瓶开关漏气、液位信号失灵、连接器未完全分离和发动机元器件出口压力超差等20余次典型故障和隐患。
托举嫦娥,助飞北斗,一心想着做好岗位工作,于新辰的航天梦想,点滴落地生花。
III
“好事先往家里报”的清华人
时间回到于新辰的大学时光,我们看到他亮眼的成绩单:学习刻苦努力,两次获清华大学奖学金;积极参加科研项目,获清华大学飞行器创意设计大赛制作组第一名;热心从事志愿活动,曾任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年、年中国网球公开赛商务助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礼仪志愿者;主动承担社会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国防生大队副大队长、清华大学团委国防组组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团委副书记,参加首都庆祝国庆60周年活动,被评为方阵优秀队员。曾获清华大学“启航奖”银奖、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等荣誉。加上清华大学SRT项目成员、北京国际马拉松跑者、国防定向晚会主持人、二胡课程助教、院刊《天韵》总编辑等等头衔,可以说是“文体两开花”。
毕业留影
“新辰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一个积极而踏实的孩子,作为国防生副大队长,交给他的事情都很让人放心。”校党委武装部部长、国防教育与人才办主任熊剑平谈起于新辰,满眼赞赏。
在熊剑平老师手机里,我们看到了于新辰在教师节、春节发来的问候,也看到了他完成任务后与老师交流情况的喜悦。“好事先往家里报吧”,熊剑平说:“有好些国防定向生校友给我们寄送立功喜报或者嘉奖通知,最近这次是于新辰。对于他们来说,清华是他们的家,是从不相离、永远相守的精神家园,温暖的大家庭在他们身后,我们也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新辰其实也希望继续回校深造,但是目前一切以任务为先。”
在任务之余,于新辰的科研创新和实践也从未止步。年以来,他先后组织编写和完善系统操作规程、故障预案、专项预案等试验文书20余份,50余万字。组织技术状态变化分析研讨30余次,开展专业知识授课规程预案学习、故障桌面推演、实装训练考核等科目余次,培养系统指挥员4名,技术骨干10名,为迎战高密度任务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储备。负责和参与各级科研项目6项,研究结果为发射场提高测试效率、提升整体测发能力和安全管控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年,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其中西昌发射场全年完成17次航天发射任务,超过往年发射记录近一倍。中国奇迹的创造,源于无数像于新辰这样的航天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作为优秀科技人员代表,年新春之际,27岁的于新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他回忆道:“首长微笑着点头说,年轻人已经担任了骨干,很好。”而后,于新辰也为航院的师弟师妹们送上了寄语:祝愿航院的师弟师妹们勤勉踏实,学有所成,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干出一番成绩,为国奉献,为校争光,为院添彩!
00:12面对西昌发射场的“扎根树”,于新辰写下:“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那棵用信仰浇灌的树/为我指明了逐梦九天的路……”
记者手记
为了解于新辰、了解学校的国防教育,我们特别采访了校党委武装部部长、国防教育与人才办主任熊剑平老师。从于新辰说开去,我们听到了一个优秀的国防生群体。用熊剑平的话来说,他们在清华园里“一样也不一样”。和普通同学一样的专业培养方案,一样的“高标准育人”,绝不降低培养要求;而特别之处在于,对他们有服务国防、贡献国防的明确要求,在校期间要强化军政素质,毕业后参军入伍,责任和担当更加具体。
听到熊剑平如数家珍介绍优秀的毕业生们,我们听懂了那份“报喜不报忧”的“不一样”:“他们正奋力前行,不负国家,不负清华。他们常和我说的一句话是,绝对不给清华丢人,绝对没给清华丢人。实际上,清华国防生为学校赢得了诸多声誉。”
毕业时,于新辰所在的航74班被评为清华学生先进班集体,在学校网站发表了一篇小文“我们的青春没有散场”——说起理想我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好吧,那就让我们在这神奇的园子里将它们一一放飞……站岗不怕累,登山不说苦,大家团结是战友,我们都是好样的兵!
“心有所定,志有所立,事有所成。”行胜于言,是他们最嘹亮的号角。
-
图文│武装部(清华大学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公室)、李婧
视频│力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