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ixabay
马修·费希尔(MatthewFisher)担心他同行们会如何看待他的项目。但最后他松了口气,因为他的想法没有遭到在场者的嘲笑。“他们认为我的项目符合科学,而没有把我当成疯子”。
当然,费希尔的简历看起来也不像是个疯子。他是材料量子特性的专家,曾在IBM任职,后来转到微软负责开发量子计算机。现在,费希尔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年,他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的奥利弗·E·巴克利凝聚态物理学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该奖项的获得者都赢得了诺贝尔奖。
事实上,他的研究课题让许多物理学家避之不及。
“大脑思维的产生是否源于量子机制?这是一个完全合理的问题。”费希尔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对的,答案很肯定。大脑由原子组成,而所有的原子都遵循量子物理的法则。但费希尔真正想问的是,量子物体的奇异特性,包括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位置和超距作用等,能否解释人类认知中的一些难解之谜。而这正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最主要的反对声来自于奥卡姆剃刀,该理论认为最简洁的解释往往是最好的。从这一点看来,对于大脑的工作原理,目前的不涉及量子理论的解释已经令人满意。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哲学家保罗·撒加德(PaulThagard)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能够根据神经元之间的交流来解释大脑中每一件有趣的事情。”
但是费希尔不太确定,他指出目前关于记忆的理论——比如记忆是存储在神经元网络中或是神经连接处——还远不够完美。费希尔说:“我的直觉告诉我神经科学还有许多谜团有待解决”。所以我们不妨看看量子力学解释有何高见。
图片来源:Pixabay
脆弱的叠加态
在此之前我们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牛津数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Penrose)就提出,目前没有标准、经典的计算模型能够解释大脑如何产生思维以及意识体验。这个想法受到很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