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有了孩子后,你还爱自己吗
TUhjnbcbe - 2025/5/10 16:48:00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当妈后,这些忽略自己的事情,你可曾做过?起床后先给孩子洗脸、刷牙,准备早餐,忙活半天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洗漱。然后还自我安慰,反正已经出门了,洗不洗都一样。在厨房埋头苦干两小时,给孩子做的饭菜精致可口,自己却随便吃一吃,或者捡孩子吃剩的扒拉几下搞定。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好几年前的旧款,孩子衣柜里的衣服却堆积如山,来不及穿都已经穿不下了。给孩子买东西丝毫不心疼,给自己买东西犹豫再三、能省就省。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儿,总是提前定好计划,查好攻略。约朋友出门总是挑个离家近的商场,急急忙忙吃顿饭就完事了。……其实,除了以上这些经常做的事情,妈妈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难免还要牺牲自己睡眠、生活、爱好、社交去迁就家庭和孩子。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但除了妈妈这个身份,我们也应该体谅,她们也是爸爸的女儿,老公的妻子……更是她们自己。妈妈身份的背后,你失去了什么?成为妈妈是人生的重大转变事件,我们都会庆祝“小天使”的到来,但极少被社会提及的是妈妈自我的身份遗失。自我身份遗失意味着时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责任和劳动的增加、自我消费的降级、社交圈范围的缩小、以及行动上的限制。而自我身份缺失引起的焦虑抑郁、低自尊和社交恐惧,也是很大一部分妈妈产后抑郁的原因。在网络上,有一部分妈妈这样说↓↓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最难的恐怕就是孩子有事被随时随刻召唤,去的话工作放不下,不去的话孩子又放不下。结婚前爸爸上班,妈妈上班;结婚后爸爸上班+妈妈上班+看孩子+做饭+洗衣服+辅导作业+接送孩子……孩子出生到现在,细想起来最难的还应该是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并随时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的时候。孩子总有很奇怪的视角和兴趣点,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戳中你的知识盲区!一方面想努力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内心崩溃了几万次。做妈妈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把男人不做的那些琐碎的事情都承担完了,然后常常还要像男人一样坚韧不拔。照顾孩子平时的日常饮食都要有讲究。记得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一天学,一般到晚上才放学回来。我这个妈妈除了忙自己的工作外,每天的惯例是下午放学的时候,去菜场买新鲜的菜,今天鱼明天肉的,总以为一天没见到孩子了,晚上应该多烧点好菜让孩子吃一个饱。哪知道一天一天累积,孩子给吃胖了。就这一件事,让我觉得我这个妈还是粗心了。最难的是想要做好一个妈妈,同时还想做一个美好的女性。你会发现有时美与好不可兼得。想要工作好,娃好,就不太可能时时维持美而温柔的女性姿态。当妈最难的是兼顾好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角色,在被拆分得七零八落的时间里寻求个人成长。平日想穿件漂亮衣服搭配个高跟鞋,看眼熊孩子估计也会放弃……可当孩子生病:当妈的就会想,只要不生病,一切都不是事儿!管得紧不行,放开手不行。孩子管得太严,缩手缩脚,胆小怕事,遇事就想依靠别人。放手不管,又怕成了脱缰的野马,刹不住。左右为难啊!下班之后冲进家门带娃陪玩,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要处理一堆家务。几乎没有任何的个人时间,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已经忘记有多久没做过头发,没有见过朋友和闺蜜,健身的衣服也已经穿不上,彻底沦为一个邋遢无形象可言的“中年大妈”。牺牲个人需求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王安石在《旬卿》中说过:“爱己者,仁之端也,可以推以爱人。”说的是仁义这样的品质,来源于爱自己。爱别人的前提,是先学会爱自己。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育儿。然而现实中,很多妈妈在生了孩子以后,都一心一意扑到了孩子身上,完全忘了自己,更别提好好爱自己了。结果就是,妈妈们不断地付出,不断地掏空自己,再将这样的匮乏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感受不到母亲的爱,亲子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美国作家苏兹·卢拉所著的《母亲进化论》一书中就提出,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已经空了的车子,无论你如何使劲踩油门,都不过是在“空转”。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其实一种实实在在的依附寄生关系,以至于当妈妈想起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许会下意识的会有道德内疚感,甚至觉得自己是自私的。但亲子关系如果要有持续良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母亲自身的身体和情绪健康,换句话说,为孩子的需要而牺牲了妈妈的个人需求,长远来看对双方都是双输。在不同文化群体中进行的儿童研究共同显示,母亲的抑郁倾向和孩子的健康身心发展高度相关,除了先天遗传基因的影响,后天因素在于抑郁的母亲很难在养育当中敏感地察觉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行为变化,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认知、情绪调控和社交互动能力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陪伴”孩子很多妈妈会说,孩子最需要我的也就是这短短几年,我尽量多陪孩子,孩子长大之后想陪想抱也没机会了。事实上,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健康的身心成长更在于高质量的亲子互动,而不在于陪伴的具体时长和某种特定的形式。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呢?1积极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了孩子后,你还爱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