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的艺术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展出了50幅19世纪时期前往欧洲的大量美国艺术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分为四个部分:风景画与国家认同;游客,留学生与侨民;美国画家与法国印象主义;尾声:现代派风景画。
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左右,显示了美国受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风景画的影响,结合对北美新大陆地貌的特殊性的感受,发展了一种既具有宏伟叙事风格,又不乏亲切自然具有地域风情片段的风景画。
3月17日本展览即将结束,这批珍贵的风景画作品就要穿越大洋,返回到它们的收藏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策展人詹妮?麦科马斯的解读,走进充满大自然气息和田园牧歌情调的风景画世界。
”西方艺术中的风景画
在19世纪的欧洲和北美,风景画成为艺术创新、社会评论和跨大西洋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风景画在西方艺术中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门类。在欧洲,风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题材——也就是说,风景本身被作为主题来描绘,而不只是叙事画或肖像画中的背景——在17世纪才首次出现。
《瀑布风景》雅各布·伊萨克松·范勒伊斯达尔(荷兰)约
荷兰国立博物馆
《孟特芳丹的公园》让·约瑟夫·泽维尔·比多(法国)
风景画在西方国家的日益普及与旅游业在欧洲的崛起并非巧合。从18世纪中期开始,北欧人出国旅游变得非常普遍——他们出国有时是为了受教育,有时就是为了游山玩水。英国人对旅游尤其热衷,他们还制定了一个很流行的、被称为“大旅游”(grandtour)的行程表。因为北欧人认为古罗马是西方文化的基石,所以意大利就成了“大旅游”游客们的主要目的地。
《劳工们收获巴斯浴石》小本杰明·巴克(英国)约
《温莎堡园地中的樵夫》本杰明·韦斯特(美国)
这些游客前往罗马和与罗马同样古老的那不勒斯去参观考古遗址,去罗马教廷建立的博物馆学习古典艺术。风景画在游客的行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时有些意大利画家通过绘制名胜都市的全景图来谋生。这些全景图被称为“景观画”(veduta)。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哈里森·伯德·布朗(美国)约-
《帕埃斯图姆的夜晚》贾斯珀·弗朗西斯·克鲁普西(美国)
那不勒斯周围的火山奇景尤其受到游客们的喜爱。有些游客还带着素描本和水彩颜料去罗马的郊区采风写生。他们的这种做法为一些新画法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尤其是一种被称为“外光派”(plein-air)的画法。到了19世纪初,画家们将他们对古代的兴趣与“外光派”等新画法结合了起来——这可从西奥多?卡茹夜?达利尼(ThéodoreCaruelled’Aligny)为新发掘出的古罗马广场绘制的油画速写中看出来。
《古罗马广场》西奥多·卡茹夜·达利尼(法国)约
《西海岸》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美国)约-
虽然,在18世纪的美国殖民地,肖像画是主流,但是,很多年轻有为的美国画家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受过训练,接触过更广泛的艺术风格和题材。这些美国画家在英国的收藏中见到了荷兰和意大利古典大师的作品。受这些作品的启发,他们开始绘制自己家乡和在国外看到的风景。
美国画家在意大利、德国和法国
美国画家生活在一个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农业耕地而闻名的国家。描绘美国风景是他们表达民族认同感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艺术博物馆,只有寥寥几所艺术院校,于是19世纪的美国画家转向欧洲寻求指导。
《美国的丰收》贾斯珀·弗朗西斯·克鲁普西(美国)
《阿尔卑斯山景观》塞缪尔·兰开斯特·格里(美国)
在19世纪初,很少有美国人到国外旅游,他们通过版画来了解欧洲艺术。然而,在美国内战(年至年)之后,蒸汽轮船缩短了跨越大西洋的旅程,使更多的美国人为旅游或者求学前往欧洲。
《鳗鱼河上的印第安人》乔治·温特(美国)约
《意大利牧羊人》约翰·加兹比·查普曼(美国)19世纪中期
画家和学画的学生们尤其热衷于访问欧洲——他们可以在巴黎的卢浮宫、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和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学习古典大师的作品。他们还报读法国或者德国的艺术院校,加入画家的侨民社区。在那些地方,他们熟悉了最新和最具创新精神的绘画风格。
《翁弗勒尔》乔治·洛林·布朗(美国)
《长滩风景,纽波特的“天堂”》乔治·洛林·布朗(美国)
但是,美国画家并没有盲目地模仿,而是把欧洲的绘画风格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美国的艺术市场进行了调整。风景画尤为如此——从风景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画家是如何用自己的美国视角来平衡欧洲的影响力的。
《戛纳》威廉·斯坦利·哈兹尔廷(美国)约-
《小吉普赛人》弗雷德里克·波特·文顿(美国)
尽管荷兰和英国的艺术与美学对美国19世纪的风景画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绝大部分的美国学生、游客和侨民把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列为他们欧洲行程中的优先考虑国。意、法、德具有成熟的接待外国游客的基础设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艺术遗产、当代艺术文化和教育机会无与伦比。
穿越大洋的艺术交流
跨文化的交流在19世纪的西方艺术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风景画从中取得了特别丰硕的成果。美国画家尤其受益于他们在欧洲的游学经历。欧洲宜人的艺术气氛甚至让有些美国画家选择永居欧洲。
《阿让特伊的港口》克劳德·莫奈(法国)
《伊埃尔勒河,雨之印象》古斯塔夫·卡耶博特(法国)
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返回了美国。他们吸取自己在欧洲的经验,在美国继续进行绘画创作并且指导年轻一代的美国画家。对于20世纪的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家来说,跨大西洋的交流变得更为重要。
《格洛斯特》莫里斯·布拉齐尔·普伦德加斯特(美国)约-
《丹斯戴德》莱昂内尔·法宁格(美国)
而21世纪的艺术世界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艺术世界。21世纪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吸取各国家地区的传统和国际文化的潮流,他们的作品跨越时空,唤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展览现场
本文节选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
《穿越大洋的艺术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
策展人詹妮·麦科马斯《美国风景画家在欧洲:游客、留学生和侨民》一文
--穿越大洋的艺术--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
19-20世纪风景画展
展览时间
年9月21日-年3月17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号厅、14号厅
展览总策划
冯远大卫·布兰门
展览统筹
苏丹杨冬江
策展人
詹妮·麦科马斯徐虹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东南校门。
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
地铁路线
13号线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86、运通。
清华东路西口、、、、、、运通、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