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基因SMA脊髓性肌萎缩症
TUhjnbcbe - 2022/5/2 17:21:00
文员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4.html

我是littlee

这是我的第9篇原创文章

与你分享

1

生理基础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儿童期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变性退化,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重症患儿常死于呼吸衰竭。脊髓性肌萎缩症在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1/35-1/50左右,发病率约为1/-1/左右。

▲肱二头肌的正常VS肌萎缩

用一张图来形象的说明什么是肌萎缩:骨骼肌体积下降(和同龄人或自身肌肉以前的状态相比),图中肉眼可见上臂的肱二头肌肌萎缩。

我们把肱二头肌拦腰截断,可以看见若干纤维隔将肌肉分割为较小的肌束,每一份肌束是由若干肌纤维(肌细胞)组成的。

▲「举手」示意图

当我想要「举手」时,大脑(总司令)发出指令,通过神经冲动层层传递消息,到达脊髓前角细胞(最后一个传令官)。

细胞上像树杈一样众多的“树突”负责收集信号,整合分析后由一根长长的“轴突”传递信号,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给所支配的每一根肌纤维下达指令。

一个运动神经元轴突+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构成一个运动单元。众多运动单元接收到大脑的指令,开始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举手的动作。

从大脑发出指令到肌纤维配合,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都会导致举手失败。

2

病理背景

肌萎缩的病因,临床上可分为神经源性和肌源性两大类。

具体到脊髓性肌萎缩症,属于神经源性。运动神经元,即脊髓前角细胞(最后一个传令官)出了问题,骨骼肌接收不到命令,只能傻傻的等着。

另外,脊髓前角细胞经常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给予骨骼肌一定的营养(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现在活儿也没了,口粮也没了,时间一长,骨骼肌就废用性萎缩+营养性萎缩了。但是患者的智力发育、感觉等都是正常的。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根据发病年龄将SMA由重到轻分为5型。

3

基因机制

脊髓性肌萎缩主要与SMN1与SMN2这两个高度同源(指这两个基因的序列非常相似)的基因密切相关。

这两个基因在整个DNA水平仅有5个碱基不同,在编码区仅有2个碱基不同,7号外显子的c.CT突变最为关键,导致约80%的SMN2pre-mRNA外显子7被错误剪接掉,最终编码出不稳定、易被降解的截短蛋白。

但SMN2基因仍能表达少量全长有活性的SMN蛋白,且随着其拷贝数增加,存在表达量的累积效应,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减轻。

一般来说,大部分正常人都有2份拷贝的SMN1基因与2份拷贝的SMN2基因(见上图第一例)。SMN1基因编码活性蛋白,SMN2基因发生外显子7的跳跃,只有少量全长的活性蛋白。

所以如果某个人两份拷贝的SMN1基因都失去功能的话一定会患病,只有一份SMN1基因起作用的个体为携带者。

在SMN1基因都失去功能的情况下,SMN2基因拷贝数数目,则会影响患者的发病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

SMN1基因存在缺陷而正常的SMN2基因不能完全代偿,最终引起SMN蛋白缺乏是脊髓性肌萎缩主要的发病机制。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因SMA脊髓性肌萎缩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