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5日,夏萍奶奶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
作为香港影视剧常见的绿叶演员之一,即使大家不熟悉她的名字,应该也熟悉她的脸。
还记不记得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中,那个充满笑点的包婆婆?
“尚方宝剑”这个梗可以说是电影的核心之一。
即使夏萍在电影里面的戏份不多,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随着从前老人一个个去世,香港的影视剧早已不复从前的繁荣景象。
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情节,让无数年轻人对这个繁荣且矛盾的地方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那时香港的影视文化题材新颖,尽数巅峰之作。
黑帮江湖兄弟道义《古惑仔》,无厘头鼻祖《大话西游》,人妖禁忌之恋《倩女幽*》等等。
观众们总能被电影情节感染。
如今,经典荧幕不在。
很难再从国产电影里捕捉到那样触动神经的镜头。
那时的香港,让多少人*牵梦萦。
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电影布景;随便拦个行人,都可能是天才演员。
但如果说和香港电影最紧密相连的自然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邵氏电影”。
在年成立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香港电影的新纪元。
在香港电影的百年历史中,邵氏电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活跃在香港影坛的许多电影人,像曾志伟,*,吴宇森等等,都与邵氏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邵氏电影的掌舵人邵逸夫亦是一代传奇人物,很多的大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影响相当广泛。
邵逸夫当时通过好友吴嘉棠的介绍,结识了香港报业的邹文怀,之后将其纳入麾下,并对原先的邵氏电影公司进行改革。
更是买下清水湾号地段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兴建影城,用于电影拍摄。
电影产业一般包括三个环节: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
早期的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诸如派拉蒙,米高梅,环球等等也都是一个公司囊括了制作,发行,放映三项业务,当然邵氏也不例外。
在这种制度下,邵氏公司的导演,演员,编剧等都是属于公司的员工,每天需要到公司上班,按时发放薪水,进行流水线式的电影制作。
邵逸夫更特地成立南国实验剧团,用于培养新人,在加上创办的报刊《南国电影》《香港影画》直接用于电影宣传……
邵逸夫可以说把电影所需要的前期、中期、后期都给想好了,直接创办了“一条龙”式服务。
在50~60年代,电影公司邵氏兄弟和电懋集相互争夺香港电影的话语权,最终以*梅调类型电影的胜利,成功登上香港电影霸主的宝座,之后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推出新派武侠电影,开启武侠片大炒,可以说是成绩斐然。
其中最具影响的便是胡金铨年拍摄的《大醉侠》,和张彻于年拍摄的《独臂刀》;
郑佩佩凭借参演《大醉侠》一举成名,胡金铨后来拍摄的《龙门客栈》也对徐克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彻凭借《独臂刀》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首位单片票房超过百万的大导演,其后又培养了姜大卫,狄龙,吴宇森等。
邵氏电影在这一时期发展迅猛,一时风光无二。
这场长达十多年的龙争虎斗,极大促了香港电影的发展,更使得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拥有了完整产业链。
直到香港电影教父邹文怀的出走,才彻底撼动了邵氏电影的霸主地位。
邹文怀的理想从不是给人打工,他离开邵氏,成立嘉禾其实是有必然性的。
年,邵逸夫提出减少电影拍摄计划,转战电视行业,并且引进方逸华,用以削弱邹文怀的势力。
邹文怀对此却强烈反对,作为电影制片经理的邹文怀预算被砍掉一半,电影拍摄量也将缩减一半,这种情况任谁也不会愿意,尤其是怀抱着电影梦想的邹文怀。
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在年10月宣布辞去“邵氏”所有职务,成立“嘉禾”,并且还带走了后来*的“干爸”何冠昌,以及蔡永昌、赵耀俊等重臣。
据行业网站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统计,邹文怀在职业生涯中一共参与制作了多部电影,栽培了包括*、李小龙在内的多位动作明星。
嘉禾虽然在成立初期受到邵氏的围追堵截,拍摄电影的市场效果不近人意。
后来却凭借李小龙的系列电影彻底翻身,形成了邵逸夫和邹文怀半个多世纪的敌对局面。
回看年,在美国发展电影的李小龙表达出想回港拍片的念头,称只要剧本、片酬合适就愿意回来。
当时香港已经开启了动作、武侠的热潮,如果能拉来李小龙,必然相当于如虎添翼。
邵逸夫对邵氏电影也是比较自信,毕竟是香港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他觉得李小龙别无他选,于是给李小龙的条件并不优厚,每部电影只给美金,还要求签长期合约,这无异于“卖身契”。
邹文怀瞅准了这个机会,派人到赴美和李小龙协商,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并且表示给的片酬是美金一部。
这对于当时的嘉禾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更作出承诺愿意满足李小龙提出的其他要求,于是李小龙终于答应回香港为嘉禾拍两部电影。
年,邹文怀首次与李小龙合作《唐山大兄》,这部电影也在美国上映,令李小龙一夜之间成为一个“功夫传奇”。
这部影片在香港和海外都打破了票房纪录。
他接着制作和联合制作了李小龙的两部最著名电影:年的《猛龙过江》和一年之后的《龙争虎斗》,后者是香港电影公司首次与好莱坞合作。
接着,邹文怀在*身上“重复”了这种成功。
年,他与*首次合作电影《师弟出马》。
在李小龙最火热的时候,*刚入行还是龙虎武师的身份,后来又被罗维签约。
直到年,*拍摄了《蛇形刁手》和《醉拳》一炮而红,谐趣功夫风格深得观众喜爱。
目光独到的邹文怀看出了*是明日之星,便将*从罗维那边挖过来,不但答应送他公司股份,还让他有自主创作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嘉禾“实行电影分红制度,“嘉禾”主要负责电影的投资和发行,不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得到的利润按约定的比例和电影制作公司分红。
这也正是现代电影行业奉行的模式。
独立制片人拍摄制度和电影分红制度使得嘉禾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包括李小龙,*,洪金宝,麦当雄等等。
推出的电影更加多种多样,《A计划》《僵尸先生》等等皆有不俗的票房成绩。
从70年代后期开始,“嘉禾”和“邵氏电影”呈双雄对峙之势。
随着邵逸夫的转战电视行业的战略,邵氏电影在这一时期开始做电影预算,削减成本,电影制作越来越少,于年,“邵氏电影”停产。
可能当时的邵逸夫也意识到了自己不再是香港电影的巨头,便开始投资电视产业,成立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可惜的是,千禧年后,香港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嘉禾结束了电影拍摄,邹文怀将股份尽数卖给橙天娱乐,结束了嘉禾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传奇。
如此峥嵘的*金岁月到了现在逐渐被人忘却,90年代之后,港片更逐渐被好莱坞电影替代,走向没落,着实让人唏嘘。
随着邹文怀年去世,最繁华的港片时代正式结束,一代人的记忆就此终结。
从此世上再无正宗的香港功夫片,再无我们藏在那影片里肆意的青春。
现在叫座的香港动作明星只剩下一个*。
说到动作巨星*,大家都不会陌生。
拍过无数扬名海内外动作电影的他,名声享誉国际,在影坛地位崇高。
在很多观众眼中,*拥有着无可比拟的超高国民度,小时候看*电影作品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年3月,*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这对于一个演员是巨大殊荣,他也是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
*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无论你喜不喜欢*本人,他在影史的地位都是客观存在的,很早的时候他就已经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史上20位最伟大的动作影星第1位」。
*的收入还有名气,都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年7月,《龙争虎斗》正式上映。
片中有一个场景,李小龙赤裸上身,拳打脚踢着四面八方的敌人,其中一张一闪而过的面孔任谁也没想到会成为未来的JackieChan
年,*开始崭露头角。
一部《蛇形刁手》,一部《醉拳》,接连亮相,“动作喜剧”从此变成了*身上摆脱不掉的标签。
他敢拼命,也真拼命。
他如今的成就都是他从全球无数影迷手中赢回来的,代价就是全身骨头都断过。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警察故事》中一段商场追逐戏。
为了追击对手,他义无反顾地跳上了几层楼高的滑竿,在密密麻麻的挂灯中间穿过,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在《A计划》里,他从一个钟楼上吊着,抓着指针挣扎,抓不住的时候就掉下来,穿破两层遮阳布,从20多米直接落到地上,无剪接,无绿幕,无特效。
就连钻车底这种超高风险的动作也精准完成,不敢想象如果司机稍微偏差那么一点,那将是多么惨烈的后果。
他是真的把生命别在裤腰带上来做电影。
还有被称为史上最危险动作的飞跃抓悬梯,就算下面有保护措施,但是这种心理上的恐惧也不是常人能够克服的。
这不是什么假的特技效果,上世纪的港式武打电影,就算在最辉煌的时候也多是小成本电影,剧组为了节省成本,往下跳不能用大气垫,是把苹果箱子堆在一起,上面铺几层床垫。
后来逐渐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动作也可以用电脑做。
但*想要的是身临其境,最真实的呈现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
他不怕受伤吗?
怕!
*更怕欺骗观众!
他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
镜头里的他,总是洋溢着一张笑脸,无论面对多严峻的困难和危险,只是咬咬牙,然后不顾安危地勇敢冲上去。
在vista看天下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形容*:
“他不是有想象力的乔治卢卡斯,不是美国精神外溢的汤姆汉克斯,不是到处拯救地球的乔治克鲁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靠双拳打出一片天的中国英雄。”
他毕竟已经60+了。
这几年网上总是会出现“*老矣,尚能饭否?”等类似唱衰的声音,票房号召力下滑,作品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甚至他亲口承认自己已经开始使用了替身。
当年,在早期动作电影时,*都是自己上场,并且坚决拒绝使用替身的。
真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再拼命的勇士也有“老”的一天。
不敢想,会不会慢慢的,*电影也要逐渐成为我们一代人对于动作电影最后的记忆。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影坛都不太可能出现第二个*。
*的年龄确实越来越大了,给予观众的惊喜却从来没有停下。
虽然港片、动作电影都在逐渐流逝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但是在娱乐行业“流量”化的今天,中国电影仍然需要*这样的楷模与领*者。
之前一条关于*的评论,是对他现阶段最好的总结:
“如今的*,已经无需再去争第一,他安心做我们的唯一就好。”
香港电影的*金十年,在世界是拥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
庞大的中国及亚洲电影市场,导致香港一直认为*金时代会永垂不求,一切都在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后改变。
港片的同质化相当严重,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比如林正英的僵尸片刚看觉得十分有趣,看多了也没有意思,比如*神的火爆,导致后续的电影都有相同的copy情境。
再比如兄弟情的黑帮片,真的是一部不如一部……
大众电影通过流水线的跟风、翻拍,重复剧情角色经历,导致观众的口味越来越不满足,加之好莱坞大片的来袭,美国数字电影的成熟发展,最终导致更多观众流失。
后来,好莱坞更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方式,邀请众多港星前往好莱坞发展。
如*、李连杰、导演吴宇森相继漂洋过海,而后张国荣、梅艳芳的离世,为香港电影告别巨星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香港电影曾带给无数年轻人回忆,面积仅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香港,每一条街巷的模样都通过港片留下了永恒的痕迹。
它将永远留在了年轻人的心里,这种感觉难以言喻,无法表述。
港片里的港味虽然淡去,但港片精神依旧顽强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