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包仁诚)
1、旅游景区发展概要
1.1中外旅游景区发展脉络
旅游景区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旅游景区的发展与人们的旅游需求息息相关。早在4,年前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旅游景区就已逐渐成型。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建于公元前26-27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旅游景区。围绕着景点,古埃及人在节日期间会举行各种宗教节庆活动,信徒、观光客纷至沓来,繁荣程度已可与现代旅游景区媲美。公元前3世纪,以巴台农神庙为代表的“神庙旅游热”在古希腊逐渐蔓延。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将地中海附近七个最宏伟的景观总结为“世界七大奇迹”,并一直流传至今。罗马帝国衰亡后的中世纪,欧洲旅游业则以宗教旅游为主。直到17、18世纪,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大旅游”崭露头角。英国上流社会的年轻人纷纷前往欧洲大陆各大景区进行研学与社交。海滨浴场与温泉景区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19世纪后,旅游景区的工业化开发起步。两次工业革命为铁路系统带来跨越式发展,大幅刺激了欧洲中产阶级的旅游需求。工业城市中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园以及交通便利的海滨度假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是旅游景区工业化的标志性事件。在陈列的超过13,件展出品之外,英国*府为了展示国力,摒弃了传统以石材为主的建筑风格,用钢铁与玻璃打造出震惊当时建筑界的水晶宫,吸引了超过万名观众。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同年落成的埃菲尔铁塔不仅是展览会上最耀眼的象征,至今仍是法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摩天轮、旋转木马、过山车等游艺设备相继出现,景点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华特·迪士尼在美国加州建造的迪士尼乐园为旅游景区开启了全新的主题乐园时代。主题乐园可以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度假等多重需求,也无需依附于现存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在资本加持下可以得到充分运用。主题乐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景区经营者被动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的现状,开始主动为游客提供不同寻常的体验。
古代中国的旅行需求主要来源于赶考和经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受到“父母在,不远游”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官凭”、“路引”等繁复的出行手续限制,除部分统治阶层与文人志士有条件进行长途出游外,古代平民的旅游大多仅限于自发的登山踏青,经营性的旅游景区也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到了近代,中国旅游资源的经营逐渐起步,庐山、北戴河、莫干山等地开始出现避暑度假区。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杭州分别举办相当规模的国货博览会和西湖博览会,会奖、会展旅游开始与景点互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旅游业受到经济与外交*策影响,以外事接待为主。
直到年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旅游业迎来快速发展,旅游景区开发逐渐步入正轨。年7月15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前往*山视察工作,提出一系列关于旅游景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被总结整理为“*山谈话”;其中,他重点对*山的旅游配套改善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议,还特别强调提升旅游景区服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山谈话”不仅为*山后续发展成为国际知名旅游景区奠定了基础,也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改革开放宣言”,国内各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在此之后逐步得到有效完善。年“*金周”制度正式确立,中国旅游消费的主体逐渐由入境游客转变为国内游客。旅游景区在培养大众旅游消费意识、满足人民休闲消费需求方面开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截至年,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12,个,实现旅游收入5,.72亿元。
1.2中国各类型景区简要介绍与发展回顾
(1)自然景区
我国自然景区以山水型景区为主,资源优势筑竞争壁垒。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各具特色。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山岳有一种亲近、敬畏之情,也因此产生了“三山五岳”、“四大佛教、道教名山”的说法。除山川资源外,国人与“水”也有着密切联系,直到今日还有不少国人用“游山玩水”指代出门旅游。截至年8月底,国务院共公布九批共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去除29家难以分类的综合型景区后,山岳型景区有99处,占总数的46.0%,湖泊型和江河型景区占据第二、第三大类别,比例分别为13.0%和12.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人对自然景区的旅游需求预计将长期存在,也是观光旅游产品长期供给的基础。山水型景区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带来的资源优势,有部分景区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当地乃至享誉全国的旅游名片。对自然资源的垄断为景区构筑深厚的竞争壁垒,不过对户外景观的高依赖性也为自然景区的外延复制提出不小挑战。
国有景区管理体制僵硬,营收结构单一亟待破局。我国的自然风景区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由各级*府及派出的景区管委会进行实际管理,也有少数*府直接成立旅游公司或委托民营企业代为运营。行*部门不仅拥有自然景区的开发权,还要承担景区的运营职能,市场化程度仍不太高。一些地方*府还利用门票收入补贴财*用于景区范围外的行*支出,门票收入的用途尚未充分厘清。在此背景下,相当一部分自然景区暴露出营收结构单一,对“门票经济”过于依赖的问题。
由于各大景区游客承载量本身就有天花板,以门票为主的盈利模式存在不可避免的瓶颈。同时,过高的门票价格也不利于激发自然景区多元化经营、提质增效的潜能,带来游客重游率低,门票价格被迫下调等更加受限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策要求景区降低门票价格,其他类型景区的大发展也引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在消费升级浪潮下,仅能满足观光需求的自然景观的吸引力正不断减弱,淡化属地管理色彩,探索全域旅游开发势在必行。
(2)人文景区
我国人文景区种类丰富,文化内涵多元。上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也给人文景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历史古迹、古物,我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人文景区,包括博物馆、古镇、历史街区、遗址、文化遗产景区等。这些景点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还承担了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年6月30日,我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核与批准,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分布于各个省区市,使我国成为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全的国家之一。
*企携手共治,管理模式多样。与自然景区类似,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由于涉及到文物资源的旅游景区开发需要文物管理局参与,景区的建设审批也较为繁复,人文景区多头管理的问题相比自然景区更加突出,对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府主导型的运营模式外,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企业主导型以及*府和企业混合型的人文景区管理方法。企业主导型的景区管理虽能提升运营效率,但是也存在过度开发资源,忽视文物保护的潜在风险。在*府和企业混合型的治理模式下,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互分离,使景区的发展更能适应市场。*企混合型人文景区的所有权仍属国家,管理权则由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文物管理局掌控,地方*府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专门的管理公司负责景区开发建设及日常营运。这种安排下文物保护、景区运营均由专职部门负责,有助于平衡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但也需要重视协调机制的建立,避免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的现象。
(3)主题乐园
从初步探索到构建品牌,我国主题乐园发展方兴未艾。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主题乐园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兴建的,占地、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实行封闭管理,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文化旅游主题,为游客有偿提供休闲体验、文化娱乐产品或服务的园区。改革开放后,我国主题乐园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渐由满足单一游乐需求向品牌化运营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第一批以刺激性游乐设备为卖点的游乐园相继问世。年广东中山“长江乐园”开门营业;上海锦江乐园年正式营业;北京石景山游乐园也于年开门迎客。与此同时,国内还出现了一批依据古典名著场景建设的观赏型景区,例如西游记宫、大观园等。萌芽阶段的主题乐园,大多只是游乐设备的简单堆砌,文化内涵并不高。年,深圳“锦绣中华”景区的开业,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主题乐园的诞生。
以微缩景观为主的主题公园无需太多高科技设备,在当时的背景下较好地满足了人们一次性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锦绣中华”的成功带动了国内一批微缩景观类主题公园的建设热潮。进入21世纪,我国主题乐园发展开始提速,进入了自觉化时期。经营者从国内外引入大型游乐设备,开始划分不同的主题区域,投资规模也不断上升,互动性、娱乐性、主题性皆有了长足发展,年建成的深圳欢乐谷是这个时期现代主题乐园的代表。年中国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将我国主题乐园的发展带入全球化阶段。随着主题乐园市场在国内的成熟,国内企业也逐渐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品牌打造与IP开发。据中指研究院、观研天下测算,中国目前主题乐园总量约2,家,投资在5,万元以上的有家左右。我国的主题乐园不仅数量众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涵盖历史文化、器械游乐、动物主题等不同种类,在数量和种类上已经超越了日本、韩国等较早开始发展主题乐园的国家。
热点区域竞争激烈,不同背景投资主体群雄逐鹿。主题乐园相比其它类型的景区一次性投资更大,市场半径有限,门票价格也相对较高。因此运营者在选址时对周边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会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投资回报和重游基数。同时,相较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游客的出行习惯仍以公共交通为主,交通区位也是乐园运营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受上述特点影响,我国主题乐园目前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一二线城市,几大都市圈外的内陆城市布局尚未完全成熟。
不同背景的主题乐园运营者扎堆落子,虽然证明了我国主题乐园业的吸引力在不断提高,但也造成热点区域竞争相对激烈。自年迪士尼登陆中国以来,我国主题乐园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有华侨城等为代表的央企,长隆、方特等民营企业,还有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外资企业。随着北京环球影城的开业,国际主题乐园巨头对我国市场的渗透度将进一步提高,民族乐园品牌预计会面临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
IP消费与轻资产输出逐渐成为行业新风向。目前国内各大主题乐园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门票。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在接受澎湃行为采访时表示,大多数国内主题乐园的非门票收入占比只有25%-30%,如上海迪士尼这样拥有国际知名强IP加持的乐园,非门票收入也仅占40%上下,与欧美、日本等地区60%-65%的非门票收入比例还有一定差距。二次消费的短板使国内各类主题公园整体IP缺乏与单一的问题逐渐凸显,通过打造核心IP刺激游客在园区内二次消费也成为越来越多主题乐园运营商所努力的方向。此外,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不少国内主题乐园企业开始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在轻资产模式下,企业一方面减少对项目的持股比例,引入地方投资者,另一方面授权品牌IP,输出经营模式,可有效缓解资金周转压力。然而轻资产模式下的输出对企业的品牌与IP内容及价值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主题乐园经营方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2、旅游景区发展现况:旅游需求改变促使供给端结构性改革
2.1旅游景区需求旺盛
(1)疫情影响渐消,居民压制已久的出行需求有望逐渐释放
因受疫情出行限制,旅游产业受影响较大。疫情前,我国国内游客人次稳步上升,从年的26.41亿人次上涨到年的60.06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为8.5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人次从16.87亿人次增长至44.71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为10.24%;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从9.4亿人次涨至15.35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为5.03%,城镇居民增长幅度远高于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增长幅度情况与国内旅游人数情况基本一致,年至年,国内旅游总花费从1.93万亿元升至5.73万亿元,其中城镇居民总花费从1.48万亿元涨至4.75万亿元,农村居民总花费从0.45万亿元涨至0.97万亿元。当年年底疫情来袭,出行受到限制后,旅游产业受到不利影响较大,年国内总游客和城镇居民游客人次大幅下降至年水平,分别为28.79亿人次和20.65亿人次,而农村居民游客则是下降到之前水平,为8.14亿人次。旅游花费下降幅度情况亦是如此,国内旅游总花费、城镇居民国内旅游花费及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花费分别为2.23万亿元、1.80万亿元和0.43万亿元。
疫情长期压抑得到释放,旅游人数逐渐上涨。随着疫情逐渐好转,疫苗接种覆盖率逐步提升,出行限制的降低,居民旅游意愿逐步上升,因此年国内旅游人次数虽大幅下降,但分季度来看,整体呈现同比下降幅度缩窄趋势,四个季度国内出游人数分别为2.95亿人次、6.37亿人次、10.01亿人次、9.46亿人次,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83.4%、51.0%、34.4%、32.9%。年第一季度因受到散发疫情和就地过年*策影响,春节7天小长假出游人次2.56亿人次,恢复到年同期水平的75.3%;旅游收入为3,亿元,与年疫前相比仅恢复到58.6%。第二季度开始恢复加速,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出游人数为1.02亿人次、2.3亿人次和0.89亿人次,恢复至年的94.5%、.2和98.7%,基本保持持平;旅游收入为.68亿元、1,.3亿元和.3亿元,分别恢复到疫前水平的56.7%、77%和74.8%。
(2)国家经济发展平稳,疫情前居民收入和娱乐消费支出同步提升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稳定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断攀升,年至年,从18,元上涨至32,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元上涨至43,元,年均复合增速为6.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元上涨至17,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75%,略高于城镇居民增长幅度。即使遭遇年疫情影响国民可支配收入仍旧持续上涨,只是增幅有所下滑。
文娱类消费因疫情影响下滑幅度大,后续恢复弹性有望较大。在文娱类消费支出方面,疫情前消费支出上涨趋势与可支配收入上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受到疫情影响之后,由于出行受到限制,大量休闲娱乐场所暂时停止营业,因此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出现下降,由于农村居民大部分居住地幅员辽阔,人群分布较为稀疏,受到疫情影响比城镇居民相对较小,因此消费支出仍是正增长,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3,元,同比增长2.89%。城镇人口密集,管控力度较为严格,导致消费支出下降幅度大,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元,同比下降3.7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类型消费支出增减不一,其中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下降幅度最大,较年下降元,下降19.14个百分点。综上受疫情冲击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支出减少,特别是文娱类消费下降幅度较大,因此国民手中可能有充足的储蓄资金可供消费,为后续反弹恢复奠定经济基础。
(3)公共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铁、自驾游出行成主要旅游方式
高效率交通基础设施比重上升,铁路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建设逐渐完善,铁路里程稳步向上发展,高铁营业里程高速发展,年至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从9.32万公里发展到14.63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速为4.61%;高铁营业里程从0.66万公里发展到3.8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速为19.13%,高铁站铁路里程比例从7.08%上涨到25.97%。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高铁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高铁时代扩大游客选择面,促进景区间良性竞争合作。高铁目前已成为我国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占铁路客运量比重不断上涨,从年的15.8%涨到年的64.40%,高铁的高速发展不仅提高出行速度和质量,还拉动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部分铁路部门与文旅部门不断加强合作,推动“高铁游”发展,使旅客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年年底云桂铁路开通,使得滇东南旅游景点得以串联,不仅缩短路途时长还提高出游舒适度,使得入滇游客量明显增加。年年底开设河南栾川高铁无轨站,此高铁无轨站除基础配套设施之外,还配套开辟了“奇境栾川”旅游风景展示区,为来往游客介绍达8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的栾川美景。年7月上海铁路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与南通市文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乘高铁游南通”为主题的相关旅游产品。由于高铁时代的到来,使得旅客选择面更广,从而也促进景区间的良性竞争合作。今年8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已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加速成型,目前高铁已覆盖全国92%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
民航业进一步复苏,国内航线客运量已超疫前水平。我国民航行业在疫情前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趋势,民航国内航线里程从年的.62万公里涨至年.80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速为10.86%;国内航线客运量从年2.72亿人次涨至年的5.86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为7.98%,年受到疫情冲击后客运量下降到4.08亿人次,同比下降30.38%。随着国内的良好管控,我国民航运输恢复良好,今年3月总客运量已达4,万人次,同比增加.7%,国内航线客运量已超过疫前水平。民航业的进一步恢复也方便旅游更快捷的到达旅游目的地。
修好“最后一公里”,城乡路网“两通”目标提前完成。除了铁路和航空,进入旅游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仍属于公路,为打破不同地区发展瓶颈,我国城乡路网覆盖加速。年9月,我国提前实现具备条件的镇乡村%通硬化路及%通客车的“两通”目标,高速公路99%覆盖超过20万人城区人口的城市及地级行*中心。截止到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为.81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6.1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结合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得藏在深闺中的众多小众景点获得发展机遇,越来越多曾经游客稀少的景区得到众多游客们的青睐。目前我国私家车数量已从年的7,.79万辆涨至年的24,.17万辆,年均复合增速为12.73%。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在景区附近的游客也能更加方便的达到旅游目的地,促使周边游持续火热。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年五一假期游客交通方式以自驾和高铁为主,特别是自驾游比例遥遥领先,占比达到54.27%,其次为高铁占比25%,第三的出游方式为飞机占比为9.01%。
2.2旅游景区投资规模稳步上升
A级景区数量和景区投资金额一致保持上涨趋势。我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不断上涨,从年的5,家上涨至年13,家,年均复合增速为9.11%,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之下,A级景区数量仍保持上涨趋势。疫情前景区接待人数的涨幅与景区数量涨幅基本保持一致,年至年间,A级景区的接待人数从26.90亿人次上涨至64.75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速为10.25%。旅游景区的供需两端同步提升,也吸引了不少投资进入旅游景区行业。年至年,旅游景区投资金额一路攀升至4,.51亿元,保持着11%以上的增长速度。
5A级景区数量涨幅趋缓,3A级景区占比及增长明显。我国A级景区分为5个等级,5A级景区为最高等级,其数量也是逐步增加,十年间从家涨至家,年均复合增速为9.85%,不过随着文旅部对5A级景区的评定要求越发严格,近年来的增速出现波折下滑趋势。根据对比年与年景区等级分布情况可知,现阶段我国A级景区中3A级景区占比及增幅更为明显,从5,家涨至6,家,涨幅为8.28%。其次为4A级景区从3,家升至3,家,1A、2A级景区数量出现下降,说明A级景区品质有所提升。
5A级景区的投资回报比遥遥领先。我国景区投资的分布情况为超过半数的资金投入在4A级景区,年共投资2,.7亿元,占比为50.33%,其次是3A级景区,投入1,.91亿元,占比33.29%,第三才是5A级景区,投资金额为.14亿元,占整个投资金额仅为11.68%,1A、2A级景区总投资占比为4.7%。根据文旅年景区投资与收入数据相比,仅4A级及以上景区投资回报比为正,可以赚回投资金额外,其他几个级别景区均是入不敷出。年4A级景区收入为2,.89亿元,占比最多,占整个景区收入的42.64%,仅考虑收入与投资的投资回报比为.36%;5A级景区收入为2,.08亿元,占整个景区收入的42.09%,投资回报比为.54%高达4A的4倍多,4A和5A级景区包揽了景区收入的84.73%;3A景区亏损最严重,投入1,.91亿元,仅收入.87亿元,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已亏损近一半。因此文旅部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上再次提出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高景区的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3旅游景区竞争分散,区域竞争明显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载体,是旅游业的主要旅游供给和发展先决条件。根据旅游景区产业链显示,旅游景区在整个景区行业产业链上游,其他旅游相关行业均围绕景区发展,对周边行业产生多米诺效应。旅游景区作为在旅游产业中的最终载体,与其他旅游要素相比有着不可替代性,是旅游业的主要旅游供给和发展先决条件。
A级景区全地域覆盖,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特点。根据中国文旅部年收集的内陆各地区景区数量分布来看,我国A级景区分布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山东省成为拥有最多A级景区的城市,浙江省和四川省分列二三位,其中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共拥有25家,其次为浙江省拥有19家,四川省和广东省并列第三位都有15家。在景区空间分布上来看,无论是A级景区或者5A级景区都有全地域覆盖,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特点。
各类型旅游景区区域竞争明显。景区行业相对其他旅游相关行业来说存在一定壁垒,自然类景区大多依附于山川湖泊,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天然稀缺性及不可移动性,形成其区域垄断,其中自然景区中的是自然旅游资源为大自然杰作,具有独一无二特性,且与地域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多半处于远离城市且交通不便的地方,无法转移其位置或择地再造;人文景区也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的人文产物,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单纯仿制人文产物,脱离原有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就无法完整表达其传承的意义。
现在较容易复制的是人造景观中的主题乐园,但其地理位置也有要求,需要在交通便利且人口密集区域。据时代文旅董事长熊晓杰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累计开发主题乐园近3,家,相比于年的30家来说,已经上涨近百倍,且我国主题乐园超大半分布在东部地区,加之扎堆在各地区一二线城市投资开发,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因此我国旅游景区行业竞争及分布较为分散,区域垄断性旅游资源仍对市场具有一定吸引力。
2.4疫前推动智慧景区发展渐加速
智慧景区早期发展缓慢,旅客需求旺盛。早在年国家就开始推广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发展,当年国家确定首批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但是前些年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也是受到各地经济、信息科技覆盖程度存在差异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移动设备普及加之高速移动通信覆盖率不断扩大,游客对于智慧景区的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加,年旅客希望景区提供快速入园的需求已有69.5%,以达到减少排队时间;57.2%的旅客希望景区提供无线网络的服务。因此建设智慧景区是大势所趋,为快速推进智慧景区的建设,我国近几年也是不断推出发展智慧景区的相关*策,预计年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到年,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门票在线预订额稳步增长,有望成为出游新习惯。为实现快速入园,减少旅客排队时间,门票在线预订是有效方法之一,完善的门票在线预订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入园还能帮助景区实时掌控门票预订数量,实时监测景区入园人数,并且根据实际在园人数做出适当调整。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人流量来调整淡旺季景区入园人数、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时间、市场宣推节点。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目前景区门票线上交易额从年的72.4亿元上涨至年的.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1.88%,同时在线景区门票渗透率不到20%,上涨空间大具有长期成长性。提前预订避免人流井喷,游客入园体验有望提升,在线门票预订有望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在疫情下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疫情隐患仍就存在的情况下,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在国家“预约、错峰、限量”的旅游*策指导下更显现出其重要作用。在疫情期间国家不断出台*策促进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发展,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到推广景区门票制度,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数量*策,5A级国有景区到年要全面实现门票预约制度。年11月,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在线预订预约、流量监测监控等建设规范,且再次强调国有景区需要在年底前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年4月,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技术研究,研发自主预约、智能游览、线上互动、资讯共享、安全防控等一体化服务和用户智能管理的综合平台”。
3、旅游景区发展趋势:产业综合开发,多元复合发展
3.1景区从“门票经济”渐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型,夜经济延长客留时间
整体旅游景区从“门票经济”逐步转向至“综合产业经济”旅游景区自身前期投入大,后期经营管理运营受扰因素较多,导致回收周期较长。就盈利端来说,景区的客流量受到天气、休假*策影响,有不确定性和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但景区日接待人数有限,当客流量远远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游客整体游玩感受会急剧下降,同时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景区游客接待量量在众多因素下有瓶颈和限制,叠加目前国家*策下调门票价格,自身的盈利模式同样遇到挑战。因此绝大部分景区单纯依靠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景区运营,需要依靠其他产业消费来带动整个景区经营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收入,成为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短期看来,门票收入或许可以维持景区运营和旅游经济规模,但从长期来看,会限制旅游景区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及创新旅游服务产品的动力。根据文旅部公布的数据,随着我国景区总体营业收入不断快速上涨,从年的2,.60亿元上涨至年的5,.72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43%;但门票收入上涨幅度一直较为缓慢,且在年前一度不断下降,年国家还出台*策引导各大国有景区下调门票价格。目前已有逐步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型的趋势。
提升二次消费带动全域旅游消费。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整理的数据显示,国内游客在景区内二次消费金额逐渐提升,消费金额在元以上的人数占比持续提升从年41%上升至年的55.8%,其中二次消费在元-元区间的人群占比从年的28.2%上涨至年的38.2%,为涨幅最大的客群。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作为老牌的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一直是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景区收入的80%,年4月,为在疫情后吸引游客到访,景区实行对全国游客免票*策,旅游收入不降反升,达到年同期九成左右,整体旅游收入达到14.49亿元,比19年同期相比增长0.47%。门票收入在景区综合收入和地方旅游收入中占比逐渐减少是未来景区营收趋势,疫情倒逼景区供给端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景区二次消费场景和内容,有望带动地区全域旅游消费增长。
发展挖掘景区文创产品助二消提升。景区文创产品是旅游景区根据自身景区特色设计的文化创意周边产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文创产品不仅是提升景区营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和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景区文创产品标杆当属于中国故宫博物院,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透露,年故宫文创产品就已实现营收15亿元。河南博物馆则将当前流行的潮玩爆款“盲盒”和文物考古相结合,让文物考古借盲盒形式出圈,消费者也可以实际体验考古挖掘乐趣,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喜爱,文创产品经常处于脱销状态。除了文创盲盒,还有以景区标志性景点或IP形象打造的文创食品同样受到游客青睐。景区企业在内容和IP上的深挖,使景区旅游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更为紧密,相对无形性的旅游产品能够借助本底资源获得有形性的呈现。
夜游兴起,游客景区体验时间渐延长。随着城市发展进程,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与经济,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发展“夜经济”,“夜经济”在城市GDP中的占比也逐渐扩大,各地相继发布促进“夜经济”发展*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年游客目的地夜游选择体验景区的夜间生活占比为23.5%,仅略低于选择市内夜生活体验的24.9%,因此更多景区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变化同时提升自身的利润端而开放夜间观光,开放夜游不仅可以延长游客在景区的游玩时间,同时也能刺激二次消费增长。
景区夜游模式仍需不断探索。虽然目前景区夜游在消费端逐渐走热,但是在产品供应端仍显不足,现在主流的景区夜游产品大部分都是大型灯光烟火秀、小吃夜市等为主,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多元化、复合型的产品还是相对较少。随着旅游方式的碎片化和年轻客群的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丰富度和创新度提出不少新的要求,倒逼景区在夜游产品上不断提升品质。
3.2自然景区注重外延扩张,整合区域资源渐向旅游休闲度假区转型
自然景区淡旺季分明,营收增速遇瓶颈。自然景区由于旅游资源所在地经纬度、地势的不同,会导致气候不同,有明显的时限性,因此自然景区的淡旺季分明。叠加景区日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景区旺季营收增幅难以突破。在分析9家以自然景区为核心的上市公司-年营收增速发现,在除去年因黑天鹅事件导致的营收大幅下滑外,在至年间,9家公司的营收增速均在正负20%中间震荡,营收增速受到瓶颈难以突破。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大多具国有属性,因此自然景区多为国有企业管理,在9家自然景区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背景。从年国家开始提倡景区门票降价,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国有景区开始起到带头作用,持续下调门票价格,在客流量遇瓶颈期难以突破时,导致门票收入持续下降,因此自然景区追求二次消费增长的需求迫在眉睫。自然景区中天目湖景区有良好表现,天目湖景区是唯二通过国家5A级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及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定的景区,在多业态的发展背景下,成为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的代表,公司延长游客景区滞留时间,带动景区二次消费增长,有效降低疫情的不利影响,在年营收下降幅度是9家上市公司中最少的。
游客需求从单一旅游观光转至旅游观光结合休闲度假。目前随着游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