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义务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我们都在读鲁迅。从小学节选的“少年闰土”“三味书屋”“在仙台”,到中学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再到今天网上各种“鲁迅说”的段子。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读过鲁迅的文章,可能,有些人毕业后全都忘记了。今天咱们主要讲一个鲜活的鲁迅,走下神坛的鲁迅。从鲁迅的一生看时代变迁,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是什么专家,更不是什么学者,我和你一样,只是读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出于个人爱好撰写这篇文章。咱不开学术研究,不搞作品分析,不讲中心思想,不引用大段苦涩难懂的原文,更不搞精神病理分析学。力求做到通俗易懂。不到之处多多批评。
民族*自古江南多才俊。古代绍兴有三大特产:*酒、师爷、状元。作为绍兴人的鲁迅自然也不例外。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会发现酒馆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比如著名的咸亨酒店。长衫主顾、孔乙己、阿Q等人喝的都应该是*酒,再配一碟茴香豆,南方特色小吃,自然有滋有味。由于鲁迅小说中的描写,绍兴产茴香豆身价百倍,成为外地旅游者争相购买网红食品。*酒配茴香豆不亚于北方人的啤酒撸串。其实,茴香豆,也就水煮蚕豆,和超市零售的兰花豆是同一种食物。只不过,茴香豆是水煮的,兰花豆是油炸的。
鲁迅小说中的茴香豆做了那么多铺垫,到底鲁迅是何许人也。别捉急,咱们接着往下看。
壹
鲁迅生于年,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周树人是18岁在南京求学时开始用的名字。晚清不像现在,身份证全国联网,那时间的人们除了名还有字、号甚至还有官职,说起来比较麻烦,咱们不做过多解释。鲁迅兄弟三人,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都是响当当的大名人物。为了方便叙述,下文统一称鲁迅。
鲁迅像鲁迅生于官宦世家,就是今天的官二代,家境优越。6岁入私塾,12岁时入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国学,打下了过硬的基本功。寿镜吾,年出生于浙江绍兴,20岁时考上秀才。当时清*府昏庸腐败,发誓不再涉足官场,并且禁止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自己则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职业,做起了教书先生。每逢科举考试前,他把儿子锁在楼上,让佣人每天提供饭菜,结果儿子把床单撕碎拧成绳子系在窗户上,逃出阁楼。远赴京城参加科举,竟然还考了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知县。儿子在外做官,一心惦记着家中家中老父亲。每月按时送银子孝敬老人,寿镜吾每次都将银子原封不动退回去,还当着送信人的面将儿子大骂一顿。可谓不食周粟。
年春节刚过,11岁的鲁迅进入三味书屋,这年寿镜吾43岁。6年后离开三味书屋赴南京求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中毕业吧。关于三味书屋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寿镜吾儿子的说法: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寿镜吾是鲁迅遇到的第一位恩师,24年后,35岁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做了9字评价: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方正是正派的意思。当时77岁高龄的寿镜吾先生还亲自看了这篇文章,现存资料没有记载老先生对此有任何评价。
鲁迅的第一位老师寿镜吾鲁迅与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就是那位跳楼考取知县的,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无论身在何处,每年春节都会给恩师寿镜吾先生写拜年信,每次都称“镜吾夫子大人函丈”,落款总是“授业周树人顿首百拜”。年,寿镜吾先生去世,享年81岁。这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担任左联旗帜人物,正在上海忙于左联事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没有提到寿镜吾的姓名。也许是老先生不愿抛头露面。名气不如后面的另外两位恩师:藤野严九郎和章太炎响亮,毕竟寿镜吾先生在世时就不愿抛头露面。尤其是藤野严九郎,因为学生的一篇文章,迅速由当地一位默默无名的山村赤脚医生成为大名鼎鼎显赫人物。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据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记载,鲁迅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鲁迅祖父周福清鲁迅祖父周福清,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生于年,两年后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从此被西方按在地上摩擦,一直到多年后才摆脱西方列强统治。我们的主人公鲁迅就生活在这最黑暗的时期。29岁考中举人,33岁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奉旨任江西省金溪县知县,刚做3年多县太爷。年,因与上级不和,被告到林则徐女婿两江总督沈葆桢那里。不久,沈葆桢向朝廷参奏弹劾,奏折中说:“金溪知县周福清,办事颟顸[mānhān]而文理尚优”,意思是说,此人文采不错,办事糊涂马虎,不适合做官,只能去搞教育或者做研究之类。这话说的够重的。于是,周福清被革去知县降为教谕,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这年40岁。就这样,一句话把周福清的官场仕途给彻底掐断。官场倾轧,自古如此。颇有才华的周福清,当然很不甘心,不愿做清苦的教官。年,在同乡京官李慈铭的指点下,卖田捐官在京候补,最终补了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这样又做了十几年的京官。年,周福清母亲病逝,不得不辞掉官职,回老家守孝丁忧。这年55岁,仕途之路已经看不到希望。此时,儿子周伯宜已经33岁,我们的主人公鲁迅这年13岁,刚进三味书屋。回想自己这个年纪已经中进士入翰林,儿子从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乡试连续多年名落孙山,手气比范进还差。作为父亲的周福清,不由的唉声叹气。正当这时,传来了一则好消息,让周福清喜上眉梢。殊不知,这场变故彻底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轰动一时的科场舞弊案正在慢慢降临。
贰
年春,为了庆祝次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本应在第二年举行的乡试提前一年恩科开考。讽刺的是慈禧60大寿那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北洋海*全*覆没。直到多年后,我们才有了自己的航母。浙江主考官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榜进士,同朝为官,又是同窗好友,于是几家族人凑足一万两银子找上门来,托周福清行贿主考官,好让孩子们乡试高中,并承诺事后另付一定报酬。加上周福清儿子周伯宜一共是六人。科场行贿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清*府为防止营私舞弊,规定考官在赴任途中严禁会见亲友,在官场打拼多年的周福清自然懂得这个规矩。为了儿子的仕途,决定冒险尝试。但是在最关键的环节上,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周福清选择一个老实有余、精明不足的乡下粗人——陶阿顺前去送礼。很多事也许早有定数。
当打听到主考官走水路来浙江,将在苏州稍作停留后,周福清带着仆人陶阿顺先到苏州等候。当官船停靠码头时,周福清自己留在私船上,打发陶阿顺登船传话。
大清地方主考官是肥差,既能收授贿赂,又能网络亲信,培养*羽。所以竞争异常激烈,除了上下打点,还有参加考试。年,穷的叮当响京官曾国藩为了考取主考官资格,甚至开始服用补药,终于在第二年从大量参考官员中脱颖而出,成功担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回来后,还清这多年做京官时欠下的债务,尚有盈余,同时还往湖南老家寄回纹银两,成功在京城站稳脚跟。
随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陶阿顺是普通乡下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当时,主考官殷如璋正在船内与副主考谈话,看到陶阿顺送来厚厚的信封,自然心知肚明,不便当众拆看,于是装着若无其事,收下信封,让陶阿顺出去等候。
陶阿顺站在岸上,等了半天,不见下文,不由得心急如焚。心想:万一这个殷大人收了钱不认账就麻烦了,毕竟是1万两银子,如果稍有差错,回去无法交差。那时不像现在,还能电话联系。于是,站在岸边,对着官船大声喊道:“殷大人,信封里面还有一万两银票呢。”船上众人还有当差的听得清清楚楚,为了自保,殷如璋摇身一变,翻脸不认人,本来就不是清官他立马变得铁面无私,下令逮捕陶阿顺送交苏州府审讯,并一查到底。陶阿顺只是个小小的仆人,他哪能想到,这一嗓子,要让多少人头落地。他更无法料到,此举会让他在中国科举史上留下浓浓一笔,虽然并不光彩。
科场舞弊案事情败露后,朝廷震怒。得到风声的周福清畏罪潜逃,官府把周伯宜收监大牢。铁证如山,不久周福清投案自首,周伯宜被革去秀才功名,无罪释放,从此郁郁寡欢。光绪帝批示:斩监候,秋后处决。注意这里不是:斩立决。给了周家一线渺茫的希望。
我在《从0到1》这本书中看到,人类社会有两种生存法则。一种叫社会法则,一种叫自然法则。一个人想获取某种职位或者是利益,借助灰色手段达到目的,就属于社会法则,可能短时间能达到目的,但是时间久了,总有暴露的一天。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阿里女员工事件,哈哈,点到为止,懂的扣1。有句话说的好,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通过自己长时间不懈努力,依靠艰苦奋斗达到目的属于于自然法则。这个过程虽慢,但是踏实,经得起时间考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当然,现在这种情况似乎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人在追逐社会法则。
祖父被捕入狱后,为了保住全家的顶梁柱,全家变卖家产,上下打点,很快掏空了周家。父亲周伯宜本身就不得志,革去功名后,借酒浇愁,整日大发雷霆,不久就拖垮了身体,再加上家里没有多余银子治疗,又遇庸医误诊,很快就病逝。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对此有详细记载,除了昂贵的出诊费外,药引也很奇葩,蟋蟀必须是原配的,如果是改嫁或者续弦都不行,甘蔗需是经霜三年的,鼓皮必须是打破的,两位庸医联手敲诈医药费,年,年仅36岁的周伯宜病逝,这年鲁迅15岁。据后来分析,周伯宜死于肝硬化,庸医误诊,药不对症,耽误治疗,最终导致不治身亡。这给作为长子的鲁迅之后学医埋下种子。
鲁迅父亲周伯宜通过八年不懈努力,终于在年周福清被无罪释放,此时周家一贫如洗,长子已于5年前病逝,长孙已考取赴日本留学名额,家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水田四五十亩的小康之家。3年后,周福清病逝,据说送葬的人很少,这一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次年,清*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再过一年,长孙鲁迅通过日俄战争悟出人生哲理:中国人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灵*,于是弃医学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载,少年鲁迅终日奔波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上学迟到受了寿镜吾老师的批评,在桌子上刻下早字,勉励自己。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历。原来年少时,我们的鲁迅就有木刻爱好,照应了晚年提倡新木刻运动。
三味书屋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诬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我们常说时代造就人,环境影响人,就是这个意思。父亲去世,祖父深陷大牢,家中尚有2个年幼的弟弟,何去何从,对于15岁的少年鲁迅来说,成了首要问题。这时我们的另一位主角该登场了。下面有请伟大的母亲——鲁瑞。
叁
鲁瑞整了整衣服,抹着眼泪走了进来。鲁瑞年出生,绍兴安桥头村,也就是鲁迅小说中大名鼎鼎的鲁镇。鲁瑞比丈夫周伯宜大3岁,丈夫去世时年仅38岁,不识字,后来竟然通过自学达到能阅读的程度,非常厉害的一位母亲啊。大儿子周树人成名后取笔名鲁迅,充分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
鲁迅母亲鲁瑞据说鲁瑞是张恨水迷,就是那位民国言情小说大师,著有《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号称民国码字狂人,每天日更00字,那时没有电脑,全靠毛笔手写,能同时创作6本小说,放到今天依然是超级大牛。甩琼瑶阿姨N条街。张恨水创作鼎盛时,有民国二张之称的张爱玲小朋友正在读小学,半个世纪后张美女才写出那篇让汤唯一脱啊不一举成名的小说。
张恨水每次出书,鲁瑞总要大儿子鲁迅给她购买。后来,邻居知道后,告诉老太太,说,你大儿子鲁迅也是著名的小说家,你怎么不看。于是老太太看了几篇表示,看不懂,没意思。呵呵,看来鲁迅小说很早就划分了读者群体。现在网上有段子说中小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合辙押韵。其实,这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精粹。
少年鲁迅看着默默流泪的母亲,低头不语。此时,鲁迅已经在外婆家寄宿多年,鲁镇的文学形象已经在少年记忆中埋下种子。虽然鲁镇是鲁迅故乡多处场景的结合体,但这不影响在读者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活在千千万万读者心中。后来,鲁迅在《孔乙己》、《社戏》、《祝福》、《明天》、《风波》等多篇文章中提到鲁镇。《孔乙己》中,开头第一句就提到: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年后,鲁镇因为鲁迅小说竟成了著名风景区,门票元。先生在天之灵也该欣慰了。倘若真有六一公公、阿发、双喜等人,其后代可以骄傲的说,祖上和周公乃世交。
父亲去世1年后,周家开始分房,此时祖父深陷牢狱,面对孤儿寡母,鲁迅家分到的房子又小又破,16岁的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严厉斥责,幼小的心灵再次受到打击,深感世态炎凉。后来很多作品中都流露着这种思想,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我翻阅鲁迅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描述。以至于在《呐喊》自序中泣血感慨: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一个人的见识有时和文化程度并不成比例。38岁不识字的寡妇鲁瑞留着眼泪取下自己仅有的首饰,当了八元川资,递给大儿子,告诉他,去找一个不收学费的学校,家里已经没有办法在继续供养他读书了。走投无路的少年鲁迅,只得将灵*卖给*子,进洋务学堂。我读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英文传记《西学东渐记》又名《容闳自传》,书中提到,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大多都来自大多来自广东,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广东发达,思想开明,而是为了逃生生活。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北伐,争夺物产资源。广东一直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地区,那里空气潮湿、交通不便,常作为流放之地。大才子苏东坡一路南贬,最后一直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再贬就没有陆地了,该跳海自尽了。改开后,广东迅速成为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
年,17岁的鲁迅在远房亲戚的帮助下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成为一名海*学员,每天的课程除了游泳就爬桅杆,后来学校内部游泳池淹死了一名学生,校方填平了游泳池,并在上面建了关帝庙,据说是起震慑作用。10个月后转入水师学堂附属的矿路学堂学习采矿专业,在这里学习了3年,接触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提到,受《天演论》影响,同乡们纷纷改名:竟存、天泽等,他自己也未能幸免,改名适。在校期间,鲁迅和23名同学还深入百米煤矿井下实习,前后历时半个多月。想不到吧,我们的大文豪原来也做过煤矿工人。可惜那时间采矿技术不成熟,开掘好的矿井,瞬间被地下水淹没,这要放到今天就是严重的矿难,好在没有人员牺牲记录。找来多台抽水机连夜工作,始终无法抽干矿井积水,最终放弃。赴日后,专门撰写了《中国地质略论》。如果鲁迅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很可能会成为地质学家。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年,鲁迅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官费留学生。大洋彼岸的岛国正在等待着这位21岁的中国青年。
肆
我们熟悉的藤野先生马上就要登场了。哎,藤野君,请稍等一下,让我再说几句话。藤野君张了张口,仿佛要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找了没人的角落坐了下来,随手拿起了一本解剖学原理。
鲁迅的第二位老师藤野先生年鲁迅来到东京,首先进入的是弘文学堂学习日语,2年后毕业。年,年轻的鲁迅剪去了代表满清标志的辫子,并拍照留念。也许是看不惯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藤野先生》文中第一句就提到——东京无非是这样。包含着十足的厌恶之情。于是,鲁迅选择远离东京,没有中国留学生偏僻小镇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藤野先生该上场了。
年鲁迅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次年藤野严九郎担任解剖学讲师。师生只相处了一年就各奔东西,从此杳无音信。藤野严九郎,年出生,比鲁迅大7岁,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长大,藤野排行老三。在读小学时,曾跟随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很是尊敬中国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面对这位全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藤野先生发现刚入学的鲁迅,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学习专业课很吃力。于是讲完课后就主动留下来,查看他的笔记,把其中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有些地方几乎整页修改。之后发生的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彻底改变了鲁迅的命运。
年日俄两大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区的控制权在中国境内发生战争,腐败无能的清*府宣布中立,自己的国土被别人争夺,竟然无动于衷。中国东北地作为日俄主战区,数万无辜的中国平民惨遭日俄杀害!后期之秀的小国日本,竟然战胜了强大的俄国,战胜后的日本不可一世,处处看不起中国人,尤其是在仙台这种偏僻地方,鲁迅作为全校唯一一名中国留学生,备受凌辱,就连考试60分都被怀疑。如果不藤野先生出面,估计这60分的考试成绩都要被取消。
一个来自弱国的孤独留学生遇到了一位老师,他能不分国别公平地对待他,并在异国他乡平等地对学生进行关怀和教诲,这本是老师的份内之事,但却给了弱国学生莫大的安慰。知恩图报的鲁迅,对此终身铭记。
在校期间,学子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部用幻灯片展示,每节课讲完还不到下课时间,课堂上便放些事实的片子。当时正值日俄战争,幻灯片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日*捕获了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要枪毙示众,围观的是一群中国人,无动于衷,引起了日本学生的强烈欢呼,鲁迅作为课堂上唯一的中国人倍感羞辱,认识到,即使体格如何强壮,也无法拯救麻木的灵*。这就是著名的幻灯片事件。
日本放映的幻灯片次年,鲁迅便决定离开仙台,临行时,亲自登门拜谢藤野先生,双方互相赠送了照片留念,鲁迅在照片背面写上“惜别”两字,并把藤野先生的照片终身带在身边,感谢先生对自己帮助。不想这次见面竟成永别。
离开的原因,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从此,藤野先生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据后来资料显示,年,仙台医专并入刚刚成立的东北帝国大学,成为该校的医学部,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教授。三年后,医学部升格为医科大学,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方认为藤野先生没有达到医学本科水平,被认为学历不够,藤野先生只能递交“请求免职”,不久被降为临时讲师,一个月后被解除讲师职务。年,离开了任教长达14年的岗位,这年41岁。此时34岁的中国学生鲁迅已经回国6年,在教育部任职,寄宿在绍兴会馆,工作之外抄写古碑,搜集研究金石拓本。两人天各一方,彼此杳无音信。藤野先生被学校解雇后,先是到医院担任实习医生,不久回到了故乡福井县,在乡下开设了自己的耳鼻喉诊所,开启了漫长乡村医生之路。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在福井中学读书,国文老师交给他一本日文版《鲁迅选集》,指着里面的《藤野先生》说:该不会是你的父亲吧?儿子也把书带回家给父亲看,藤野先生读完文章,仔细核对了封面鲁迅的照片,才知道曾经的周树人,已经成了文豪鲁迅,他把在仙台的经历写进了散文里。许久说到:“这就是周君,真有出息!”然后,对儿子说:“写的是我,但是,你不要告诉被人。”此时,“藤野严九郎”的大名在日本已经广为流传。但是,没有人知道真正的藤野严九郎却在偏僻的山村勉强谋生。
年10月,日本报道了鲁迅的死讯,根据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回忆,有一位记者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叔父,藤野正襟危坐,将鲁迅的照片举过头顶,提笔写下了《谨忆周树人君》。文章中写道,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周君在仙台求学时,学校常有人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这也验证了鲁迅在日本受到歧视的事实。藤野先生接着说: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年8月11日,日本宣布投降前的4天,藤野严九郎去世,享年71岁。此时,据鲁迅已经去世7年。
年,仙台市建立鲁迅先生纪念碑。
年,藤野先生的故乡,建造藤野严九郎碑
年,藤野先生的故居,建成了藤野严九郎纪念馆
年,芦原市建造藤野严九郎和鲁迅铜像
年,东北大学鲁迅先生留学一百周年时特别设立了“藤野先生纪念奖励奖”
看来,有一名得意门生真的能流传青史。下面有请鲁迅的最后一位恩师,章太炎先生。
伍
章太炎又名章炳麟,年出生在浙江余杭,国学大师,民国时期超级大V,桃李满天下。一生狂放不羁,7次被捕,三次入狱,一生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牢狱中读过,世人称其为章疯子。
鲁迅的第三位老师章太炎先生年,28岁的鲁迅,结识第三次流亡东京的章太炎,与周作人、许寿裳、钱玄同等8人跟随章太炎学习,前后不到一年时间,主要学习经学和小学的专业知识。网上有人把寿镜吾和章太炎两人的学术水平放在一起进行pk,其实,这完全没有可比性。寿镜吾与世无争,属于隐士型学者。章太炎锋芒外漏,属于战斗型学者。学习期间,认识了陈独秀、陶成章、秋瑾等革命人士。至此,鲁迅的三位老师全部登场,即将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年,鲁迅结束了7年留学生涯回到家乡浙江绍兴,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生理化学老师,向学生讲授生理卫生课,这是国内最早讲解男女生理卫生的课程。想不到吧,大师原来还讲过生理卫生。在讲授生理学课程时,向学生讲解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与生理机能,这在当时曾引起了巨大轰动。上课时对学生们提出一个要求:听讲时不许笑。四年后,年长鲁迅一岁的李叔同在该校任教期间,首次安排了男模特的人体写生课。此时,鲁迅已经前往北京教育部任职。年4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轰动文坛。同年7月,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梯度出家,法名弘一。两位大师同在日本留学,同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在授课方面,同样敢为人先,可惜没有见过面。
年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绍兴“光复”后,鲁迅被任命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年初,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鲁迅,任命他为民国临时*府教育部部员。交个好朋友很重要。感谢好友的推荐,鲁迅成功进入国民*府任职。此时,据当年李慈铭指点祖父周福清卖田捐官,已经过去33年。命运有时真的很巧。当年祖父卖田捐官,在京后补,一等就是9年。直到年,50岁的周福清在得到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在任5年后丁忧返乡,55岁的周福清再也没有进入京城。
鲁迅进入教育部数月后,国民*府北迁。年8月22日,鲁迅获得升迁,官阶定为“佥事”,实职则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相当于今天的处长。“佥事”是民国沿用清末的官阶名,从品级看相当于清代从四品,也就是现在的副司局级。这年31岁。任命书下达后,当晚和朋友饮酒庆祝,日记记载“归时见月色甚美”。这种反映心情的景色描写在鲁迅日记中是很少见到的。
国民*府对鲁迅的任命书进京任职后,开启了14年的“北漂”生活。看来“北漂”很早就有了。正好这14年中,前7年一直租房,教育部官员也要租房。哎,不容易的。此时,距离祖父周福清担任京官内阁中书已经过去整整过去24年。宦海沉浮,祖孙同为在京小官。不同是鲁迅起点很高,之后官场之路一直没有什么起色,最后甚至出现欠薪事件。年,44岁的鲁迅被教育总长章士钊滥用职权免去教育部佥事,一年后官复原职。年初,鲁迅与各校代表同赴国务院索薪,控诉北洋*阀*府积欠两年半薪水共计银元。据钱稻孙回忆,教育部所欠薪金后来都没有结清。此时周树人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北京,终于在年8月底离开北京,远赴厦门大学任教。结束了14年的公务员生涯。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继续聊北漂鲁迅的故事。年5月5号夜幕即将降临时,风尘仆仆的外省青年鲁迅赶到北京,第二天搬进绍兴会馆,想不到这一住就是7年,正好是在北京的一半时间。冥冥之中,好像一切皆有定数。绍兴会馆有十余处建筑,最先住在藤花别馆,4年后搬进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个单独的院子,据说院子里槐树下吊死过女人,所以没人居住,鲁迅留学日本时学过解剖,不信*神,再加上这个院子非常安静,于是成了绝佳的居住场所。这段时间是鲁迅最苦闷、最困惑的时期,每天除了去教育部上班外,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抄写古碑拓片。正是这几年的沉积,为之后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鲁迅本人也没有预料不到的。年,鲁迅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光。
改变鲁迅命运的两位好友影响鲁迅后半生命运走向的有两个重要人物。第一个是许寿裳。鲁迅留学回国进入浙江教育界,如果不是好友许寿裳推荐给蔡元培,很可能就会一直待在在浙江教育圈,做一名普通老师度过余生。根据鲁迅性格特点,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范爱农。第二个是钱玄同。得益于钱玄同的邀请,《狂人日记》才得以发表。可以说,没有钱玄同,中国文学史上很可能就不会有鲁迅的名字。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许寿裳、钱玄同当年曾和鲁迅一起在东京跟随章太炎共同学习。一个人是否成功,除了外界的因素外,自身能力同样重要。否则,有时机会到来时,无法掌控的大有人在。比如《狂人日记》的发表,如果自身能力不够,这篇小说反应平平,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问世,文坛上更不会有鲁迅先生,只会有一个教育部的周树人科长。
《新青年》杂志年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年1月,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签往北京,次年1月,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如火如荼的白话文运动就此开始。不久《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刘半农决定邀请鲁迅出山,钱玄同和鲁迅是同门师兄,熟悉程度自不待言。一天夏夜,两人商议派代表钱玄同登门游说大师兄。夏夜,万籁寂静,一轮皎洁的明月冲出云层,慢慢的探出头来。
钱玄同小鲁迅6岁,和鲁迅同是浙江老乡,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儿子是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刘半年比周树人小10岁,著名语言学家,胞弟刘天华,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年发表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中第一次用女她专指女性。刘半年翻译英文时,发现he和she在汉语中没有单独对应的第三人称代词,首创用女她专指女性,为此受到全国女同胞3年谩骂,广大女性同胞纷纷认为刘半年歧视女性,想想民国那时也够奇葩的啊。三年后,教育部把她字写进教科书,这场谩骂才终止。刘半农年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这是近代史上第一个获得外国最高学历的中国人。胡适年才获得哥伦比亚哲学博士学位,此时胡适同志已经头顶博士光环在北大混了8年。从年至年,欧美各大高校先后赠送35个名誉博士头衔。美国人也忒大方,老胡也忒不客气,来者不拒。这就是网上传说的买1送35的段子。
钱玄同和鲁迅本是同门师兄,寒暄过后,直奔主题。两人各拉了一把凳子坐在院子里大槐树下,手拿蒲扇,主要是蚊子太多,开始了一场关于铁屋子的精彩辩论。
老钱首先出招:“大哥,你抄这些古碑文有啥用?”
没用,鲁迅回答干脆。
老钱锲而不舍:“那你抄个什么意思?”
鲁迅直接驳回:“没有什么意思。”
“要不,也发表一些文章?”老钱摇了摇蒲扇,直接亮出底盘。
鲁迅当然懂他的意思,《新青年》最近不温不火,销量下滑,陈老板在会上多次强调要把销量搞上去,编辑部正在为这事发愁呢。于是,不紧不慢的回答:
“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户,铜墙铁壁万难打破,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清醒的几个人,使他们承受这无可挽救临终痛苦,你觉得对得起他们么?”
老钱将计就计:“既然已经有几个清醒了,你不能说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吧。”
“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行呢?”见大哥犹豫,老钱又补了一句。若干年后,同是浙江人的马云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鲁迅无语,默然点头。
年5月15日,《新青年》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为鲁迅的文章,题目叫《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书影刊登之后,杂志迅速脱销,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样的语言可是第一次见到啊。当时著名小说家、不懂英文的翻译家林琴南同志气的直跺脚,直呼内行。读者纷纷猜测鲁迅是谁?
不久,署名鲁迅的作者又发表了《孔乙己》,鲁镇开始闻名京城,紧接着《药》《明天》相继发表等。很快,民国狗仔队打探出鲁迅原来就是教育部的周树人科长,于是京城各大报刊纷纷向鲁迅约稿,稿酬开始威胁民国第一小说家林琴南同志。
年已经是鲁迅北漂生涯的第7个年头,一直靠租房过日子。靠着教育部薪水,外出代课,高额稿费三大收入,鲁迅开始筹划买房的计划。年春节刚过,鲁迅就开始寻找合适房源。那时候,没有中介机构,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北京还没像样的房地产业公司。为此,鲁迅耗费了5个月时间,前后看了30多套房子。最后看中了西直门内的八道湾胡同11号的一个三进大四合院,占地0多平方米,有30多间房子,房价大洋。另支付契税、中介费。并进行了装修,安装了自来水管。按照鲁迅日记中的记载,这套房子共计花费了.1元。还为此卖掉老家祖宅得0余大洋,另借了大洋。网上有人做过计算,这套房子如今价值超过2亿元人民币。同年12月,回老家接母亲鲁瑞和三弟周建人夫妇。这就是小说《故乡》情节的主要来源。终于实现了一家人大团圆。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把刚刚团圆的家庭击的粉碎。
陆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母亲鲁瑞在没征询儿子的意见的情况下私自定下亲事,那时父母包办婚姻大家都习以为常。晚晴时期,随着西方主流思想涌入,新旧观念冲突严重,包办婚姻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对于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留学青年,纷纷抗议包办婚姻。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未婚妻名叫朱安,大鲁迅3岁,缠足,不识字,面色*白,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好像确实算不得漂亮。老太太看中的是儿媳品性听话顺从,擅长烹饪。于是双方父母做主,定下这门婚事。每次社会的变革,总要有人要付出牺牲。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不幸福的婚姻,给双方当事人带来了终生的痛苦。我们过去常说万恶的旧社会,包办婚姻害死人啊。
年,25岁的鲁迅尚在日本留学,此时朱安已经28岁,已经是大龄剩女。这年7月,鲁迅收到“母病速归”的消息,被骗回老家完婚。作为孝子的鲁迅,没有做任何抵抗,被人簇拥着完成了整个婚礼仪式。看似温顺默认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毕竟是远近闻名的海外留学生,婚礼甚是隆重。那年头要想考入官费留学生,绝非易事,比今天还难。我们看下和鲁迅同时考入日本官费留学的另外两个人:钱均夫和历绥之。钱均夫,曾任国民*府浙江教育厅厅长,儿子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钱学森。历绥之,中国第一代西医,中国西医教育先驱,曾为慈禧太后看病。三人在东京弘文书院时,同班同宿舍,私交甚密。晚上入洞房后,鲁迅独自睡书房,新婚即分居。第二天回门,晚上鲁迅依然独自睡书房,第三天便回了日本。终生没有碰过朱安,两人更没有子嗣,朱安独守空房41年,直到年过世。回到日本后,朋友问及此事,鲁迅淡淡的回答五个字:母亲娶媳妇。
五四时期,同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比如郭沫若、张恨水、胡适等等等一大波名人,普通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自然不在少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下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的《菉竹山房》,简直让人毛骨悚然。鉴于篇幅,不多举例,杀伤力太大。郭沫若的包办婚姻,原配张琼华,两人终身没有夫妻关系,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张恨水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码字狂人,印刷厂厂长,原配徐文淑,相亲时张恨水和未婚妻亲自见面,入洞房后发现竟然被掉包,之前见面的貌美未婚妻被换成了丑陋的乡野村姑。张厂长大呼上当,作为民国言情小说大师,收入日进斗金,张厂长每月按时寄钱供养,徐文淑自嘲自己嫁给了摇钱树,晚年病逝街头。胡适的包办婚姻是江冬秀,大胡适一岁,识字不多,尤爱打麻将。据胡适《四十自述》记载,两人的通信,错别字连篇,还经常在胡适单位邀人打麻将,搞的领导胡适同志甚是尴尬。当胡适提出离婚时,江冬秀手持菜刀威胁,如果胆敢离婚,先杀掉两个儿子,然后自杀!这一闹,胡适彻底蒙圈,离婚之事,从此再未提及。江冬秀从此落下民国名人太太中的战斗机。
封建社会,提倡女子“三从四德”,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绝非易事。虽然这帮人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民族、科学。实现男女平等,依然任重道远。我们看《祝福》上面,祥林嫂死了丈夫后强行被婆婆卖给贺老六,新婚之夜自杀未遂。贺老六死后,鲁四老爷家每年祭祀,严禁祥林嫂参与。同为佣人的柳妈告诉她,死后到了阴间要被这两个男人用锯分为两半。文中作为有进步思想知识分子化身的我,对于祥林嫂的疑问,回答依然是:这个,大概,也许,有吧,然而也未必,我说不清。眼睁睁看着这场悲剧,却无能无力。最后祥林嫂神经失常,冻死在祝福之夜。这篇小说写于年,当时代表封建思想的大清已经灭亡12年。可见封建残余之深之广。
八道湾11号鲁迅故居鲁迅全家搬家八道湾11号大院后,有过一段幸福生活。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分别取羽太信子、羽太芳子姐妹为妻,这关系确实挺复杂的。关于周氏三兄弟简单介绍一下。二弟周作人,受大哥影响,年考取官费赴日留学,年在日本娶羽太信子为妻。这个女人对周家造成的影响,可以写一本大书,直接迫使亲兄弟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此人最大的缺点是:惯于挥霍,不能持家。鲁迅原话:“自己*包车运来的,怎敌得轿车运走的”。兄弟两人收入颇高,居然月月亏空,周作人甚至还要借钱度日。这应该才是兄弟反目成仇的真正原因。江湖传言有多个版本:
1、鲁迅偷看羽太信子洗澡
2、鲁迅调戏羽太信子做出了男女禁忌之事。
3、鲁迅经常偷听二弟夫妻云雨之音。
可以写部宫斗大戏了。周氏兄弟大打出手,从此断交,终生不再往来。鲁迅净身出家搬出八道湾大院。至于具体原因,双方当事人终生只字不提,最终成为谜团。对此,鲁瑞曾评价,“大先生和二先生的不和,完全是老二的过错,大先生没有亏待他们”。作为母亲应该不会偏袒任何一个自家儿子。鲁迅搬出了住了多年的八道湾后,高烧昏迷数月,康复后,将愤怒全部写入小说《奔月》之中,当时发表的笔名为宴之敖。后来鲁迅解释说,“宴”,从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意思是自己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
二弟周作人夫妇二弟周作人,早年官费留学日本。有大哥操心,在日本期间没有遇到鲁迅类似的经历。在他印象中,决定日本甚是美好。对于日本的文化与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认为日本“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北平的周作人,出任汪伪*权要职,担任北平教育总署督办,替日本人做事。这时的八道湾周家大院挂上了“羽太府”的旗帜,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年出狱,后定居北京,从事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三弟周作人,得知大哥和二哥的事情后,坚决站到了大哥这边。建国后曾任高等教育部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协副主席。兄弟三人的名运,正如其名字一样。树人,作人,建人。
周家三兄弟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在介绍鲁迅时,总是把年龄标注的特别清楚。尤其是,每次大的变故,总要标注时间和年龄,有时,会具体到某天某月。因为人物传记,时间是最重要的一条线索。有时,人的命运我们自己真的无法掌控。有位大人物说过,如果一个人能从80岁重新活一次,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这话很有道理。如果诸葛亮不是病逝五丈原,能够再多活50岁,以他的聪明才智,北伐一定会成功,历史一定会重新改写。所以,那首歌中唱到:我真想再活年。
年9月,鲁迅结束了14年的北漂生活,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来到厦门大学打算大干一场,结果出道受阻,只在厦门大学待了短短4个月,于年1月离开厦门大学,远赴广州中山大学执教。在厦大的这段时期,鲁迅写下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文章,还讲授和编写了《中国文学史》和《汉文学史纲》两本学术著作,五次演讲。如今的厦大校园,依然保留有鲁迅纪念馆、鲁迅塑像、鲁迅广场。离开厦门大学后来的广州中山大学,在这广州滞留8个月后,与年9月和恋人许广平一起前往上海,开始了杂文10年的最后时光。
柒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生于年,比鲁迅小17岁,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鲁迅的学生,之后一直保持师生关系,年9月随鲁迅同时到达上海并开始同居,年,生子周海婴。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左联的成立对中国文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结束了之前各文学团体相互攻击的纷乱局面。
许广平-年,是鲁迅最后十年,这是鲁迅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同时提携和影响着大批年轻作者,倾注心血提倡新木刻版画运动。五四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把西方先进的理念引进中国,当时国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底层百姓很难理解,造就了这批知识分子的苦闷。至于鲁迅的杂文,底层百姓就能更难理解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码字狂人张恨水、上海鸳鸯蝴蝶派的作品,鲁迅称其为“花边文学”。正如今天的粉丝饭圈文化一样,然并卵。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提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猜测,鲁迅先生一定是意识到文艺大众化的重要性,所以才不遗余力提倡新木刻版画运动。所谓木刻,指在木头上刻图画的艺术或方法,主要是指在木料断面上刻制图画以供印刷机拓印。当时的绘画,大多停留在高山流水、南宗北宗这样好高骛远脱离群众的层面。只有版画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底层百姓、贴近实际,达到快速传播,便于理解的目的。正所谓一图胜千文。纵观近代传播学发展历程,从最早期的长文博客,发展到字的微博,之后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