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对比数据在网上引发热议。年,纽约人均GDP约合11.82万美元,上海约合2.1万美元,进一步折算显示,上海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不到纽约的十分之一,但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83.63岁,比纽约还长2.3岁。在一些人的传统认知中,美国医疗是世界“标杆”。全球十大制药公司有五家属于美国,每年问世的新药源源不断;大学医学院世界排名20强中,美国大学占据了12个席位。在高精尖设备、高素质人才的加持下,美国医疗水平高超,不少外国人专程赴美就医。然而,这些光环背后,美国的医保体系却是一言难尽。
具体来看,美国是世界唯一没有实行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大约有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而在有保险的人口中,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了53%。同时,医院和药厂基本掌握在私人手中。这些因素叠加,导致了美国的医疗资源高度市场化、垄断化,医疗机构、制药器械公司、医疗保险公司,三大利益巨鳄抱成一团。相比增进民众健康,从这门生意中攫取更多财富成为其首要目的。一切向“钱”看的医保体系之下,美国社会上演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比如,美国的药品完全由垄断的制药公司定价,不到世界人口总量5%的美国人,支付了世界药品销售总价的50%;美国的医生数量不足,但美国医师协会为了巩固垄断地位,人为限制医学院的招生人数和行医执照审批;拥有医院,却要雇佣多名财务人员专门处理病人的账单……总体来说,过度的市场化与私有化,让美国医保体系处于低覆盖率、低效率、高成本的状态中,“股神”巴菲特直言不讳地批评道,“医保体系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竞争力的一个蛀虫。”
美国医保体系病得不轻,但改革是“进一步、退两步”。奥巴马曾花了数年时间,费了无数口舌,终于通过了《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让美国的医保覆盖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9%。然而,该法案很快成为利益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特朗普上任不到24小时,就签署行*命令叫停了“奥巴马医改”。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美国医疗行业拥有年度花费约5亿美元、全美规模最大的游说团队,还有各式各样的*治献金用于扶植代理人。可以说,在美国的现行体制下,中下层美国人想要实现医疗公平,难于上青天。去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彻底暴露了这一问题。一位患者爆料,医院治疗11天,总共花费了11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的71万元。如此“天价”,普通人自然难以承受。再看中国,我们基于本国国情,坚持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从年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到年整合建立举世瞩目的最大医保体系“城乡居民医保”,再到当下全国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超过3万亿元,“病有所医”的答卷越来越扎实。我们相信,随着药品、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制度的不断探索,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
中美医保体系的截然不同,固然与两国的国情差异有关,但根本上源于“为了谁”这一问题上的分野。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府,自然是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的美国*府,只会一边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旗,一边放任“没钱等死”的社会现实。此情此景,对比美国“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何其讽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鲍南
编辑:崔文佳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