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37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37节美国的诞生
英国的战争准备
但凡对英法两国历史有些许了解的人,应该都能预测到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肯定会站在这个新生国家这边,尤其法国还刚刚输掉在北美所有的殖民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法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正式承认新生的美国。一直到战争打响将近三年时间时,法国方直接派*参与这场战争。
这一举动亦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在此之前,还没有殖民地脱离宗主国独立的先例,法国总归要观察一下这块前英属殖民地的成色。如果美国民兵们在战场上一触即溃,急于参战的法国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准备一场战争需要时间,尤其法国在北美大陆已不再拥有自己的支点。
整个美国独立战争由年延续至年,前后用时八年,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事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英国*府十分清楚这里是反抗的中心。战前英国在北美的驻*约为人,开战之后陆续投入战场的英国陆*,总计达4人。而大陆*那边的总兵力不过4万人。
无论从正规*的*事素养还是人数上,美国人都不占优势。本土作战及民兵的参与似乎应该算是一个优势。不过不要忘了,之前我们说过还有大约两成被称为“保皇派”的北美本地居民,是明确反对脱离英国的。这些保皇派在战争期间为英国提供了将近名民兵,抵消了对手的部分本土优势。
除了正规*和民兵之外,英国方面还投入了总计约3万的德裔雇佣*。18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正处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这个“在任何层面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的*体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地区名。德意志是从民族角度来说,并不等同于后来的德国(最起码还应包括奥地利)。整个德意志地区邦国林立,内部矛盾重重,并为各方力量所渗透。各邦国为了自保都非常注重发展*事力量,并由此成为了欧洲雇佣*的重要来源地。
被英国雇佣的德裔雇佣*近半数来自黑森地区(对应当下德国中部的黑森州),因此在历史上被统称为“黑森佣兵”。这些黑森佣兵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就陆续抵达北美战场。简单做个加法会发现英国投入北美大陆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差不多9万。如果再加上英国海*的绝对优势,你丝毫看不出新生的美国会有任何胜算。
这场战争还有一个利益相关的第三方,那就是被欧洲人错误标注为“印第安人”的北美原住民。在欧洲人的力量远未强大到完全统治这片土地的情况下,原住民势力不会缺席任何一次大战。此前英国与法国争夺北美殖民地的那场战争又被称为“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便是因为原住民的参战。
鉴于法属殖民地在人口上的劣势,法国在经营殖民地时更注重与原住民维持关系,单纯的赚取贸易利益。相比之下,与要开拓大量种植园、移入更多人口的英属殖民地相比,给整个原住民群体的压力要大得多。有鉴于此,在那场战争中虽然也有以易洛魁联盟为代表的印第安部落站在英国一边,但大部分的印第安部落成为了法国坚定的盟友,甚至在战争中屠杀过投降的英国人。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广袤的密西西比河流域。17世纪80年代,法国探险家跨越五大湖,沿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穿越至墨西哥湾。这次探险成功使得法国得以宣布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领土,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败于英国之后,法国被迫将密西西比河以东至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部分割让给了英国。以西部分则刻意转让给西班牙,一方面避免英国在北美一家做大;另一方面也有补偿的意思。前者因为在战争中与法国结盟,在战后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上述变化意味着,北美十三州的殖民者,在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扩张的问题上,已经不存在*治障碍。然而战后的英国为了稳定与原住民的关系,旋即颁布了皇家公告,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划定为“印第安保留地”,并与原住民建立广泛的贸易关系,甚至用高于法国商人的价格收购毛皮。公告还特别要求殖民地居民在与原住民打交道时,务必注意保护对方的权利。
作为一个离岸岛国,英国能够发展成为日不落属性的海洋帝国,得益于其善长玩平衡。于内部来说,年的光荣革命,将英国带入了王权虚位的“君主立宪制”,各方势力通过议会来参与国家治理,并达成权力平衡;于外部来说,不管制定与欧洲诸国的外交关系,还是统治庞大的殖民属地,英国依然采取的是平衡手段,善于在殖民地利用甚至制造民族矛盾进行制衡。在帝国无法直接在北美投入更多资源的情况下,让原住民、英语居民及法语居民三股势力维持平衡,最为符合帝国的利益。
由于英国的和解策略,原住民对大英帝国的态度大为改观。反之北美十三州的殖民者,却因为被限制了向西扩张的权力而大为不满,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诱因之一。在战争开始之后,看不清形势走向的原住民部落一开始希望能够保持中立。不过英国显然希望原住民能够加入自己一方,以抵消独立派的地缘优势。长期以来,原住民诸部落在经济上已经养成了对欧洲商人的依赖,通过出售毛皮等北美特产,换取枪支等商品。在法国势力被挤出北美大陆,英国全面接手北美对外贸易之后,如果跟英国人翻脸等于自断财路。
更重要的是,如果英国势力被挤出这片大陆,新生的美国势必会不受约束的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扩张,直接侵犯原住民部落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原住民部落最终选择加入了英国阵营。当然,你永远不能指望铁板一块的情况出现,战争中还是有少数部落选择了与美国结盟,以期望能因此而获利,正如上一场战争时的表现那样。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发动进攻的其实并不是英*,而是刚刚成*的大陆*。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向北夺取不愿意加入反英联盟的魁北克。整个魁北克战役由年6月延续到年10月。基于前面分析的力量对比,不用详说你也能猜到,英*最终取得的战役的胜利,将主战场推进到了美国北方地区。
来自法国的帮助
在英国通过绥靖*策,取得法国遗民及原住民的信任后,美国人的地利优势被很大程度抵消。想要获胜就必须争取外援,更具体说就是法国人的支持。没有及时参战不代表法国没有在初期给予支持。仅在年,法国就为大陆*提供了3万余支步枪和多门火炮。直接促成这一切的,是当时美国派驻法国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发明家。那项在雷雨中放风筝,从而证明雷电是由电力造成的试验,因被列入教科书的原因而在中国广为人知。
尽管当下有人怀疑富兰克林这项实验的真实性,但没有人否认他对雷电研究的意义,以及发明了避雷针。而作为一名*治家、外交家、作家,富兰克林的科学家身份,显露着草创中的美国所含有的科学基因。
科学、技术同是非常重要的地缘要素,这也是地缘与地理的重要区别之一。18世纪末蒸气机技术在英国的成熟,帮助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一个世纪后,美国藉由电灯、电话等发明,再次为人类带来了一场工业革命。这两个工业时代因此被称之为“蒸气时代”与“电气时代”。
率先进入蒸气时代让大英帝国站上了权力之巅,在电气时代拔得头筹则让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遵循这个规律,你会发现如今的人类又站在了一场新技术革命的节点上。在这场以“万物互联”技术表现形式的新科技革命中,已经引领人类科技发展长达二个半世纪的英美文明,并不一定会延续这个领先态势。与英美文明几乎是一个硬币正反两面的华夏文明,却有很大机会主导这次变革。
关于中国能否改变世界,又是基于什么样背景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这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