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载人深潜精神见证中国深度,两位院士与
TUhjnbcbe - 2023/5/15 10:00:00
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news/zxzx/2021-09-19/176688.html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在中国共产*迎来百年诞辰之际,这诗意的豪情与浪漫的理想早已照进了现实。

仰望星空,从“嫦娥”探月到“天问一号”探火,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国已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深海,从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到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的“深海勇士”号,再到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重器“奋斗者”号,中国科技工作者们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奋斗,使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探索一号”科考船回收“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资料照片)。图据新华社

年11月28日,当“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奋斗是奋斗者的名片,“奋斗者”没有终点。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风斩浪的几十年,我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一台台勇往直“潜”的大国重器,带着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心,带着一代代科学家跨越数十年接棒努力的智慧成果,带着中国人迎难而上、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一再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

深海勇士走进“深海勇士”

“三深”技术瞄准深海研究制高点

在中国的深海研究领域,有一位老人在82岁高龄时三次下潜南海。这就是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

年5月13日,耄耋之年的汪品先走进了“深海勇士”号载人舱。当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迎来了它诞生以来年龄最大的乘客。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深海勇士”号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汪品先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并获得了重要发现。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谈及自己在众人眼中的深潜壮举,汪品先说,“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到海上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我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来。海洋知识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学的灵感在海洋。”

▲年5月13日,汪品先院士从“深海勇士”号载人舱走向母船。图据新华社

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汪品先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从南海深潜归来的第二天,汪品先就按照几十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早晨8点30分来到办公室,晚上10点15分离开。他坦言,一方面是因为所做的是自己挚爱的事业,一方面心里还有许多东西放不下。

现如今,这位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即将步入85岁,仍每天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工作,不断思考着新问题,思维如年轻人般活跃。他为自己定下了新的5年目标,科研、出书都在这张计划表中。

汪品先表示,自己对什么都可以大方,唯独对时间吝啬,因此他的手机是“单向”的,只有他想找别人的时候,才会把手机打开。“我现在就是‘倒计时’,我把急需要做的事情先做。”

“随着深海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条船引起科学革命’的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一钻定天下’的机会已经所剩不多。”在汪品先看来,“借助于深钻、深潜、深网(海底观测网)相结合的‘三深’技术,探索地球内部与表层系统相结合的新一代科学,将是新时期深海研究的特色”。

▲“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在作业(资料照片)。图据新华社

“现在西方深海研究的进度减慢了,唯独中国现在是拼命往前赶。”汪品先曾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谈到,“‘三深’技术,中国现在每样都在做,如果我们能够做好,有可能在若干年间进入引领团队中去。我们起步晚,所以要使劲去赶!”

“中国出现了这么好的时机,希望能够真的抓好。”汪品先语重心长地说。

从十年磨一剑到捷报频传

不断探求中国“新深度”

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米。

米的路程,需要走多久?如果步行大概要3小时,汽车行驶约20分钟。但对于中国载人深潜的科研人员来说,让中国人迈向米的深海,他们走过了十余载春秋……

▲示意图: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发展历程。图据东方IC

载人深潜技术被誉为当代科技领域和工业领域的“明珠”。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掌握着大深度载人潜水技术,最深可达米海底。而那时,中国载人深潜还停留在米深度,只能“望深海兴叹”。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知和深海资源开发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对于中国没有载人深潜技术,国内许多科学家心急如焚。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国自主研制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研制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重大专项,这便有了后来让中国人熟知的“蛟龙”号潜水器。

起初,人们在研制多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海底矿产资源大多集中在米深度,研制米级潜器就够了;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要有超前眼光,研制大深度潜器。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应一步到位,深度定为米。

年6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造了米的当时全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纪录,而米的选择,让它的作业范围可以覆盖全球99.8%的海洋深处。

▲年6月27日,“蛟龙”号开始米级海试第5次下潜。经过3个多小时的下潜,于北京时间11点47分到达水下.68米的深度,创造了当时全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纪录。图据东方IC

“‘蛟龙’号的研制过程确实可以用‘艰难’这个词来描述。在设计初期,美国同行得到这个信息以后都表示很吃惊,觉得你们中国人只搞过米的潜水器,现在要向米挑战,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分享道,但只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中国的载人深潜发展就一定能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正是有了“蛟龙”号“十年立项、十年研制”的坚实基础,我国第二代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从立项研制到海试交付只用了短短八年。而在年“深海勇士”号尚未下水的情况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就开始同步研制——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优良血统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不负众望地刷新了米的中国“新深度”。

勇往直“潜”

在科研“无人区”奋进破题

不为外界所知的是,接到“蛟龙”号研制任务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且患有先天性“心肌桥”,一天曾查出心脏早搏一万多次;他的一只眼睛仅存光感,之后这只眼睛的视网膜脱落;他还有高血压,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

虽然家人坚决反对,但徐芑南却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他的夫人方之芬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管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徐芑南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刻旺盛起来。“徐芑南的生活很单一,他的兴趣爱好就是潜水器。除了潜水器,还是潜水器。”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讲述探索神秘海底世界背后的故事。图据新华网

徐芑南深知,从米到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

每一道难题的解决都挑战着设计人员的智慧极限。以潜水器构型为例,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进行多个尺度的拖曳试验、下潜上浮试验的优化设计,研究团队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有时为解决一个细节问题,研发人员要熬上数个通宵。

在着眼全局、统筹谋划的同时,徐芑南十分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在工程实践中逐步成长,成为国家海洋装备开发的骨干。

“团队中每个人的岗位都很重要。想要确保潜水器在米深的海底滴水不渗,每一颗小小的螺丝帽都要拧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团队精神非常关键。”徐芑南这样说。

▲年6月27日,“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左)和唐嘉陵在米海底展示五星红旗。图据视觉中国

经过近7年的研制,年“蛟龙”号迎来第一次海试。尽管已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与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后续的米级和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载人潜水器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愿意发挥余热。”徐芑南说,中国载人深潜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从单项研制到系列发展,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很幸运,我是这个全过程的见证者,也是一名实践者。”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海洋报、人民网等

编辑李彬彬

你是摘星达人吗?学习*的精神、答题集红星,第三期来啦。(答题请点此链接)4月-7月红星新闻重磅推出“*的精神、百年传承”——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特别报道,答案就在其中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载人深潜精神见证中国深度,两位院士与